第三章 何至於靖康

一萬個中國人,有一萬個靖康元年。而在這一萬個中國人的心裏,靖康元年的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卻是同一個模樣。

金軍一面倒的優勢,宋軍一頹到底的孱弱。

這似乎是千年以來的鐵證,哪怕再不服氣,也必須得承認。對此,我想說不,因為一切要等查完當年的資料再說。資料裏說,當年閏十一月二日,完顏宗翰的西路軍殺到開封之後,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展開。宋軍並沒龜縮在城裏當駝鳥,而是不斷地沖出城墻向金軍挑戰。

第一次,金軍攻擊通津門。幾百名宋軍順著繩子滑下城墻,燒毀金軍五個炮架、兩輛攻城用的戰車。

第二次,金軍攻破青城(開封南郊的小城),攻擊朝陽門。宋軍殿前司副都指揮使王宗濋出戰,戰況慘烈,統制官高師旦戰死。

第三次,金軍攻擊南城墻,張叔夜出戰。在深冬雨雪之中,南道兵奮勇激戰,陣斬金軍兩名頭戴金環的將官。逃跑的金軍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淹死在護城河裏的數以千計。

第四次,宋將範瓊率領一千名士兵出宣化門挑戰金軍,全軍士氣高昂,沖散了城墻下的金軍,進一步追擊。可惜的是人馬踩踏,很多掉進了冰河裏,淹死了五百多人。

這一天是閏十一月二十三日,記住這一天和下面發生的事。

宋軍落進冰河裏,金軍趁勢反攻,將火梯、雲梯、編橋等戰械陸續運到城下,又推來五座裝滿石塊弓箭的對樓,強行攻城。守城的宋軍用撞杆搗毀了三座,然後向另外兩座投擲燃燒的草火。

忙中出錯,他們沒注意到風向突然變了。寒冬季節,而且還在雨雪交加,居然一下子刮起了強烈的南風。他們扔出去的草火順風刮了回來,點燃了城頭上的戰械。

金軍趁勢強攻,瞬間箭如雨下,壓得城頭上的守軍擡不起頭。金軍用填平太原護城河的三層疊床把開封城外的護城河填平了,大批攻城用的武器直抵通津、宣化兩門的城下。

這時距開戰以來已經二十一天了,戰況從來沒有這樣惡劣過。開封危急,最堅定的戰士也開始動搖了。這和信念無關,跟榮譽什麽的更扯不上,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二十一天之後,宋軍的體力達到了極限。

不是因為金軍,而是因為這該死的天氣,還有趙桓的腦子出了問題。

天氣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多少次戰爭都因為它而改變結局,比如李元昊的崛起,遼國在戈壁灘上的失敗,這時的開封城。在金軍合圍之前,天氣是正常的,只是有點冷,這只是陰歷十一月,還不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可在這二十一天裏,狂風咆哮,雨雪交加,每時每刻都折磨著城墻上的守軍。開始還行,保家衛國嘛,男人死都不怕,還怕什麽冷?可是,不能每天都這麽挺著吧。後來,士兵們凍得全身冰冷,手僵直得握不住武器,有一些體質弱的士兵直接凍死在城墻上了。

號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裕的都城的士兵們,居然落泊到這種地步。這是怎麽造成的呢?如果翻資料,人們無論如何也怪不到趙桓的頭上。因為皇帝陛下時刻出現在士兵中間,他能披甲戴盔登城,把禦膳賞賜給士卒;能在泥淖裏騎馬前進,讓人民感動哭泣;能光著腳,不戴帽子,跪在皇宮的天階上,祈禱上蒼不要再下雪了。皇後在後宮裏率領宮女給前線的將士趕制禦寒衣物。

這些加在一起,是多麽感人啊!

可另一方面,也恰好證明了問題出在哪兒。請問禦膳有多少斤呢?夠不夠守城的六七萬士兵吃?皇後是服裝業的熟練工人嗎?半個多月裏能做出幾件保暖手套?至於皇帝本人頂盔掛甲上城頭,不過是秀一場威武而已,這點精神鼓勵對饑寒交迫的士兵有多大作用呢?

每個開封人都清楚,國庫裏有成堆成堆的布匹綿麻,只要趙桓肯拿出來,絕對能在幾天之內讓士兵們抵禦嚴寒。

那麽,趙桓為什麽不拿出來呢?按說每一個理智健全的人都清楚,金銀財帛是普通人的財富,對帝王而言,它們只是數字,沒有任何具體意義。

連三國時偏安江南的孫權都明白這一點,為什麽從小受帝王教育的趙桓就不懂呢?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不只他不懂,世上很多人都不懂。

舉一些例子,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攻打洛陽,因為當年“神宗剝天下之財富福王”,所以他比崇禎皇帝還有錢,但他就是要當鐵公雞,連一文錢也不拿出來,結果城破身死。到了崇禎時,情況還是這樣,他向京城裏的皇親國戚借錢發兵餉,用盡辦法,滿城冠蓋無一人響應。

結果,北京城破了,這些有錢的貴人在李自成的皮鞭下把什麽都交出來了。更不用說清朝時期著名的“寧與友邦,不與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