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光榮北伐,洛陽城下

韓世忠整軍渡江,首攻淮陽。他在符離之北接近了目標,之後發現劉豫還是有兩下子的,比如間諜方面。當時,南宋立國窮得掉渣,土地不夠用,想起了老本行——經商。一時間,商船往來於大江兩岸,冒著軍管風險,使各種貨物大量流通,其中就有最值錢的硬通貨。

——情報。

偽齊方面,間諜工作做到家了,在韓世忠攻擊淮陽城之前,這座城裏已經集結了龐大的軍隊,只等著江東猛虎自投羅網。

他們真的把韓世忠圍住了,可是數量不代表質量,史稱韓“為賊所圍,奮戈一躍,潰圍而出,不遺一鏃”,連枚箭頭都沒給劉豫留下。在突圍過程中,前護軍驍將呼延通一把掐住一個金將的脖子拎過馬來,出來之後,才知道這人叫牙合孛堇。

前面說過,孛堇相當於宋軍的太尉,一個不小的官兒。

韓世忠中伏,跳出來之後,返身就殺了回去,把淮陽城外圍的敵兵趕跑了,按原計劃圍攻淮陽。一連強攻六天之後,事兒鬧大發了。

劉豫之前就探知了韓世忠的動向,把軍隊事先調撥好了,這時被韓世忠反制,六天的時間足以做出新的安排。金兀術和劉豫的侄兒劉猊合兵殺到了這裏。韓世忠在江北成孤軍之勢,被金、偽齊聯軍合圍,他需要江南友軍的支援。

按地勢遠近、軍階兵力來看,張俊責無旁貸。可韓世忠的求援信到了之後,張大將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老韓,你丫的不是出什麽幺蛾子,想借機吞並我吧?那邊是金國四太子領兵,決戰規模一定很大,你順手牽羊,把我派去的軍隊收編了,到時我找誰要去?

不行,我這邊另有軍情,沒人可調。

韓世忠真的被孤立在江北了。劉豫大喜,下令務必要乘機除掉這根眼中釘。機會也真的來了,兩軍對陣,有間諜告密,對面“錦衣驄馬立陣前者,韓相公也”。韓世忠自己暴露了目標。金、偽齊聯軍蜂擁撲了過去……不長記性的倒黴孩子,怎麽就忘了韓世忠強在哪裏了呢?

韓世忠迎面對沖,砍倒一片,剩下的都跑了。老韓帶著全軍外加一萬多淮陽百姓安全渡江回到駐地。

韓世忠的北伐結束,不管過程怎樣,戰況如何,他沒有攻入偽齊腹地,再一次受阻於金、偽齊聯軍。這時是三四月間,再過三個月,到七八月時,嶽飛才出兵襄陽。很多人、很多史書都說這一次嶽飛因私廢公,為了母喪耽誤了北伐大計。

如果與韓世忠同時出兵,兩路並進,敵方怎樣應對?勢必事半功倍。其實沒這必要。什麽叫舉國一人呢?就是他一個人足以勝過一切,根本不需要什麽配合,閑雜人等有多遠滾多遠,別礙事就成。嶽飛出征,根本不需要友軍。

嶽飛出征前的事很多,耽擱到七月也有些客觀原因。第一是趙構想他了,召他到臨安見面聊天。真的只是聊天,沒說什麽重要的事。

這種聊天是種必要的政治手法,會讓上下級之間迅速產生親切感,從而讓工作更加順暢有效率。

第二是因為王彥。

八字軍創始人年紀很大了,健康狀況迅速惡化,宋朝給他的軍隊番號,給他個人以轄區,實際用意是讓他光榮地退休。他的軍隊就近交給嶽飛,轄區剛好就在旁邊,一切都水到渠成。

可是王彥很憤怒。

嶽飛是他曾經的部下,並且是個很不聽話、經常違逆他的叛將。這些年裏,嶽飛聲威大震,每一次大功告成,都仿佛是對他的譏諷。這時,宋廷的決策更讓他無法忍受。王彥終究不同凡俗,在壓抑病痛中突然振作,病情好轉。

他辭去了襄陽知府一職,轉去張浚的都督行府參議軍事。上任途中,經過鄂州時,嶽飛約他在江邊一敘。浩蕩的江水之畔,兩人執手交談,史書中沒有記載他們說了什麽,只是一陣江風吹來,王彥立即登船解纜而去。那船乘風鼓棹,很快就駛遠了。

嶽飛一直目送著他遠去,不斷嘆息。王彥風骨硬朗,愈老彌堅,不愧為一代英才。不過回到現實中,嶽飛卻發現防務有了點小麻煩。

八字軍跟著王彥到臨安府去了,成了張浚的都督府嫡系。嶽家軍的實力不僅沒有因此而增強,反而要因為接管原八字軍的荊南府防區而分散兵力。

又得一番調派,又得臨戰減兵。

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左右的嶽家軍的兵力達到了十萬,將官編制由原來的十將升到了三十將,每將平均兵力達三千余人。以後還會不斷擴充,直到達到歷史最強的八十四將。全軍分成十二統制軍:背嵬軍、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和水軍。

其中,背嵬軍是絕對主力,“嵬”指酒瓶子,意思是替主將背酒瓶子的親兵。“遊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偵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