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方天空最後一抹晚霞(第3/6頁)

孟珙火速沿長江逆流而上,在歸州、巴東一帶與蒙古軍交鋒。他是那個時代最神奇的萬金油,不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水面,不管是川中,還是平原,都百分之百有效。

孟珙頂住了蒙古軍!

他一路頂著號稱八十萬的蒙古大軍,使其一路沿原線返回,沿途連想停下來攻克重慶都做不到。這一戰持續到了第二年的初夏時節,蒙古史書裏宣稱是因為天氣的原因,所以蒙古戰士回家度假了。

戰爭告一段落,工作才剛剛開始。孟珙要把蜀川修復一新才行。

原來的蜀口關隘不合時宜了,孟珙提出了新的三關概念。他要在夔州設置制置司副使,調關外都統司駐防,負責涪州、萬州以下江面,成為第一道防線;以常德府、澧州一帶作為第二道防線;以辰州、沅州、靖州、桂陽軍、郴州作為第三道防線。

這套方案能防禦蒙古軍從川東侵入,又可以抵禦蒙古從雲南、廣西方向迂回穿插。歷史證明孟珙的眼光有多麽獨到老辣,不久之後這兩個方向都如孟珙所料給南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破壞如果只需要一秒,那麽建設或許要經歷十年。孟珙入川百業俱廢,要一點一滴做起,這實在是太難了。而這時他還要肩負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國防事務,真的無法全身心投入到一時一地的建設上。

得另找人。

非常幸運,余玠適時出現了。余玠,字義夫,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僑居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自幼家貧,不務正業。史稱“落魄無行,喜功名,好大言”。曾先後在滄浪書院、白鹿書院就讀,中途輟學。

一般資料裏找不到余玠輟學的原因,仿佛諱莫如深有多少內幕似的,其實是很簡單的一點小事。子曾經曰過:少年戒色,中年戒鬥,老年戒得。余玠少年求學,卻犯了“戒鬥”這一條。

某一天,余同學去喝茶,很可能是當天風和日麗讓他精神愉悅,一不留神和茶博士吵了起來。雙方都是死催的,火越燒越旺,於是決定動手。

余同學年少力薄,初戰失利。但余同學狠辣強悍,決定再來。他操起了一根木棍……對方死了。余玠只有輟學逃亡。

去當職業匪徒呢,還是選個類似的?余玠選擇了後者,他投身到淮東制置使趙範門下,當了一名幕僚。時也命也,正趕上宋、蒙交戰,余玠立即脫穎而出。

前面提到的杜杲成名之戰—安豐軍之戰,杜杲固守三個月之後得到外援,裏應外合大敗蒙古軍。那位外援,就是余玠。事後在余玠的功勞簿上靜靜地躺著一個顯赫的名字—蒙古軍主帥葉國大王,他被當場擊斃。

次年,公元1238年寒冬,余玠守招信軍,與蒙古軍血戰三日,身負重傷,保住城池不失。

再一年,余玠的傷好了,越想越生氣,決定報復。

蒙古人家大業大手筆大,入駐開封之後,把早就淤塞的河道都疏通開了,開始大造戰船,預謀水陸並進攻打江南。每一個宋朝人都知道這有多危險,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麽幹的,強極一時的北宋水軍就從這裏開始起步。

余玠突然間率兵啟動,出兩淮入河南,在敵占區穿插自如,奇襲開封城,一把火把蒙古軍的造船廠燒成一片廢墟。做完了這些他仍然覺得不過癮,順勢又威逼歸德府,等蒙古軍終於反應過來,向歸德府集結時,他突然轉向,猛攻宿州。

宿州被他攻破了。

這之後,余玠才全軍南歸,安然回到南宋境內。這番壯舉是南宋幾十年以來所未見的,一時間余玠聲名遠播,廣為傳誦。

趙昀親自接見他,據說仔細看了他很長時間,決定把蜀川交給他。

余玠是個劃時代的人物,他對蜀川的理解,超出了當時所有人,包括孟珙。因為他發現了宏觀方面的大差異。在整個東亞,甚至歐洲,蜀川都是極特殊的一塊區域。

它是山地。

蒙古軍橫掃世界,不外乎戰馬、弓箭、投石器這三樣武器。它們足以毀滅軍隊與城市,卻沒法征服高山與大河。

高山、大河,正是南宋所擁有的。具體到蜀川,就是高山。此前蒙古軍攻破蜀口,肆虐兩川,記錄顯示的全是成都被攻破、開州被攻破、重慶被威脅等,這就是問題所在,都是城池受損,那麽山呢?

和平歲月中,沒人願意放棄平原,去山上居住,導致蜀川的山地還處在原始狀態,余玠要把它們利用起來。為此,余玠把治蜀的任務分成了兩步走。

第一,聚統人才。

蜀川多傑士,只要用心,自古不缺。余玠細心搜尋,得到了王堅、張鈺、張實、冉琎、冉璞等人。前三者在日後大放光彩,成為南宋戰將群落裏的璀璨明星,支撐著漢民族與蒙古軍死戰到底。後面的冉氏兄弟更具有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