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方天空最後一抹晚霞(第4/6頁)

沒有他們,就沒有蜀川。

冉氏兄弟幫助余玠完成了蜀川中獨特的山城防禦體系,其中的代表作是處於重慶合州附近的釣魚城。釣魚城石壁陡峭,山勢聳立,相對高度達三百余米,山下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水環繞,南、北、西三個方位臨水,只有東面可以登臨。

山水之利,足以固險;山水之便,可以通達蜀川各地。如此雄關,地處如此要害,正是上天賜予蜀川的天然要塞。

可是當時卻沒幾個人贊同。傳統思維是人類的共性,千古以來只有極少數的人傑才能破除之。余玠想在原有的釣魚寨上擴建釣魚城,上下一片嘩然,覺得新來的長官真是不著調。眼放著現成的城池不加固,跑山頂上去喝冷風?

余玠力排眾議:“城成則蜀賴以安,如果不成,我一個人獨自上釣魚城就是,不用你們跟著。”

釣魚城城墻高數丈,用石塊壘成,全城開八個城門,分別有外廓、皇城、內城三道防線。南北各構築一個一字城與嘉陵江相連,以便補給,同時能阻擋敵軍城外運動,還可以與外城形成立體攻防。

釣魚城的成功帶動了周邊一系列山城的興建。成都、篷、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州府共建有雲頂(今金堂縣)、運山(今篷安縣)、大獲(今蒼溪縣)、得漢(今通江縣)、白帝(今奉節縣)、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劍閣縣)、釣魚城八座山城。

這些山城因山形而築,“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積糧,為必守計”,同時金州都統司遷至大獲城,以守護蜀口;沔州都統司移至青居城,興戎都統司移至釣魚城,共同防禦蒙古軍沿嘉陵江南下;利戎都統司移至雲頂城,阻擋蒙古軍進擾川西。

以上八城與嘉陵江、涪江、渠江合稱“三江八柱”。

三江八柱是蜀川的防禦核心,以此為基礎,南宋先後在岷江、沱江、長江、通江、南江、巴河等流域建近百座山城。今可考地址的共四十四處,絕大部分是余玠治蜀時所建。這些山城一般選擇不是很高的山崖上,但崖勢一定要陡峭,這可以大大減弱蒙古騎兵的沖鋒力量。同時依江傍水,既能借水利增山勢,更能發揮南宋水軍的優勢,並與外界取得聯系。

山頂一般有幾十畝或幾百畝的土地,可以種田、伐木、捕獵,還必須要有泉眼。以上足備之後,山城可以自成體系,不必外界給養,就能長期生存。

余玠還總結了一整套與蒙古軍作戰的經驗。一、以逸待勞,不可輕戰;二、聚保山險,不居平地;三、多用夜劫,不可晝戰;四、收聚糧食,毋以資敵。這些讓蜀川形勢空前大好,“軍得守而戰,民得業而耕,士有處而學”。

做完了這些,余玠再一次覺得蒙古人面目可憎,他決定繼續報復。

余玠選擇的時機非常好。他打算反攻蒙古時,正趕上蒙古的衰弱期。

余玠在公元1243年左右入蜀,修築山城需要時間,都準備好之後,大約過去了兩三年,這期間蒙古的亂事很多。

首先,公元1241年時蒙古合罕窩闊台死了,據說是飲酒過量。這人的一生在功績上看很不錯,滅掉了世仇金國,對南宋完成了壓制,可在大歷史的角度上看,他只是個過渡角色。他一生最大的業績,與其說是拓地滅國,不如說是完善了一些制度。

比如在全境內設置驛站。

相反,他的死對整個世界意義重大。分布在半個地球上殺人放火的蒙古人立即停戰,從四面八方趕回蒙古老家—號稱世界中心的和林。這需要時間,而蒙古內部兵力空虛,尤其是窩闊台一系,他的兒子們參加了長子西征,還在趕回來的途中。

事實上全蒙古貴族們的長子都在趕回來的路上,這就給叛亂造成了極好的機會。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率領精兵突然殺向了窩闊台的大斡耳朵(蒙古大汗的駐地)。他是第一代的守灶幼子,有著巨大的實力,如果得逞,蒙古大汗立即產生。

關鍵時刻,窩闊台系的長子貴由及時趕到,斡赤斤悻悻退兵。大會如期舉行,盛況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宏大的,漢地、中亞、西亞地區都有蒙古貴族到會,連羅馬教廷都派來了著名的教士加賓尼等高層。“廣闊的原野變得狹窄,大斡耳朵內無容身之地,更沒有地方可以下馬。”

如此盛大,折騰了好幾個月,除了給窩闊台定下了廟號“太宗”之外,什麽事也沒辦成。因為選舉大會選擇窩闊台的長子貴由當大汗,可長子中的長子拔都不同意。

術赤系一貫被排擠,連帶著拔都在同代兄弟間也沒地位。貴由在西征中公開叫板,說他是“帶弓箭的婦人,胸前教柴打他”。拔都當時忍住了,把情況說給三叔聽。三叔大怒,痛責貴由:“這下等的,聽誰的言語,敢將哥哥毀詈?舍了你,如棄一鳥卵。如今教去邊遠處做探馬赤,攻取堅城,受辛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