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聞佳音,得喪信

馬車裏,劉萬山問起道癡的功課與將來的打算。

最好的出路,莫過於科舉,以道癡現下的年紀,就過了童子試,前途可期。可是現下道癡入了王府做了世子伴讀,要是求安逸的話,中舉後就可以在王府補屬官。

因王青洲與王家大郎之死,多少都與科舉有幹系,劉萬山怕王寧氏心有余悸,攔著道癡不讓科舉。

在他看來,道癡是個讀書種子。

想著自己年將半百,不過是正六品,又是因不是正途出身,想要升遷極為不易。像在臨洮府時那樣的機遇,可遇不可求。“九俸兩升”熬滿,也不過是正五品。若是沒有其他成績,多半是在正五品上熬到致仕。

幾個兒子雖已經讀書,可資質有限,即便是長子,也要再過五、六年才能下童子試。隨後鄉試、會試都是不保準的。就像自己當初弱冠年紀就過了鄉試,可是會試四次不第。自己兒子,除了四子目前還看不出,其他三子,並無殊才。

等到兒子出仕,少說也要十五、六年,那時自己都退下來。即便現下上面還有舅丈人,可年紀比自己還長,再過幾年也到了致仕之時。

要是趁著自己還在官場,幫扶道癡一把,以後也算給兒子們添個助力。

道癡說了自己明年想要去國子監求學之事,劉萬山聞言,疑惑道:“明年你才十四歲,進京求學是不是早了些?何不試了後年的鄉試再說。”

若是鄉試能過,進京入監,就是舉貢,比尋常貢生要體面,同窗的水平也高些。要是鄉試不過,年紀不過十五歲,再謀拔貢也不遲。

道癡露出幾分靦腆道:“姐姐、姐夫在京,甥兒想要早些帶祖母進京。”

至於其他打算,解釋起來啰嗦,還是這一條最容易被人接受。

劉萬山很是意外,人離鄉賤,上了年歲的人有幾個肯輕離故土:“你想要奉你祖母一道進京?你祖母曉得此事嗎?”

道癡點點頭,道:“已經同祖母商議過,祖母心裏也記掛姐姐。”

這就是肯了,劉萬山有些動容。不過想著妹妹、妹婿故去多年,王寧氏守著孫子孫女相依為命,舍不得孫女也是情理之中。

劉萬山去王家拜訪前,對於王家的事情也打聽的七七八八,對於道癡典賣生母嫁妝,為姐姐置辦了一份體面嫁妝之事也有耳聞。

在他看來,妹婿、妹妹既、不在了,看顧外甥與外甥女本就是他這個舅舅當做的。若不是高家隱瞞了劉氏病故的消息,他絕不會只準備銀錢送過來,其他的不再過問。即便礙於王寧氏,不將外甥、外甥女接到身邊,也會更盡心安置。

至於外甥女的嫁妝,自然也是他這個娘舅置辦。

赴任之前,他打算在安陸置辦些良田,畢竟葉落歸根,總有一日他還是要攜家眷回來。

現下想到順娘的嫁妝,劉萬山就覺得對道癡有所虧欠,心中已經打定主意,自己置辦產業的時候,也給道癡置上些田產,算是彌補他典賣生母嫁妝的損失。

舅甥兩個,都想要買地上,倒也不算心有靈犀,而是世情如此。家中過的如何,全看田畝數多寡。經商者鄙,手有余銀的,多是置辦田產……

因帶了女眷幼童,馬車跑得不快,四十裏路,行了將近兩個時辰。

已故九房老太爺與八老太爺、十老太爺是叔伯兄弟,外九房葬的墳頭,有九太爺父母,九太爺,王青洲夫婦,王大郎四個墳頭。

九老太爺父母的墳頭居住,子孫以昭穆序列。

墓地雖建的平實,可墳頭上清清爽爽,並無枯枝敗草。

劉萬山見狀,望向道癡,目露詢問。

道癡指了指遠處依稀可見的屋子,道:“這一片都是王家墓地,那裏住著守墓人。甥兒不方便常來,就托了守墓人時常過來照應一二。”

劉萬山聽了,摸著胡子,面露贊許。

以道癡的年紀,能照應的這樣周全,實為不易。

想著道癡不僅僅是外九房的嗣子,還有個顯達生父,到底有些見識,不比尋常少年。

即便道癡已出繼,可骨肉天倫,父子之情哪裏就那麽容易舍棄。說不定因出繼之事,王青洪對這個兒子更愧疚偏疼幾分。

王青洪比自己還年輕好幾歲,想要拉扯兒子,又有什麽難事?

不算王青洪,就是王家宗房還有個侍郎老爺在京,肯定也不吝扶持族中子侄。

自己這個做舅舅的,對於道癡來說,反而可有可無。瞧著這孩子,自身不錯,外力也有了,要是沒出息,還真說不過去。

想到這些,劉萬山就放下為官的架子,對道癡更親近幾分。

道癡雖心中有些訝然劉萬山態度的變化,可依舊面不改色地受了。

劉萬山看了看幾個孩子,女兒居幼,表兄妹兩個年歲相差太大,否則的話,親上加親也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