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第2/4頁)

[3]

這本書挑戰了勝利者的解讀方式——他們把蘇聯解體視作美國在冷戰中取得勝利。書中的觀點有一部分來源於布什總統圖書館中解密的資料,包括總統顧問的備忘錄及布什與世界各國領導人加密的通話內容記錄。這些最近公開的文件前所未有地、清楚地表明布什及白宮的顧問做了許多事情來延長蘇聯的壽命。他們擔心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崛起,也擔心蘇聯的其他共和國領導人推行獨立運動。一旦蘇聯解體,他們希望俄羅斯成為蘇聯核武器的唯一繼承人,並在後蘇聯地區,尤其在中亞各共和國中保持其影響力。

為什麽一個在冷戰中聲稱與其敵人進行抗爭的國家領導人會采取這樣的政策?美國白宮的文件及其他的資料來源為這個問題及這本書中其他相關問題提供了答案。這些資料表明,冷戰時期美國口頭上的政治說辭與其實際行為並不一致,事實是美國白宮試圖挽救戈爾巴喬夫,因為他已被白宮視作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夥伴。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美國準備容許共產黨和蘇聯的繼續存在。因為冷戰事實上已經結束,所以白宮關心的不是美國在冷戰中的勝利而是蘇聯可能爆發的內戰。用當時記者的話說,這會使前沙皇帝國變成“擁有核武器的南斯拉夫”。核武器時代改變了超級大國間對抗的性質及對戰爭成敗的定義。戰爭的成敗不再取決於士氣或是民心。冷戰時期的布什政府不得不應對兩難的境地,根據地緣現實及事態後續發展而調整其說法和想法。從這個角度看布什政府已經盡力了,但他的行為遠勝於其自相矛盾的說辭。

那些參與了1991年末一系列事件的人們,看到克裏姆林宮旗杆上紅旗的落下,回憶起美蘇爭霸期間的犧牲者們,是如此的激動興奮,這也是可以理解或者感同身受的。但是現在這一切都不重要了,25年後人們能夠以一種更為客觀冷靜的視角去探究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麽。把蘇聯的解體視為美國在冷戰中的勝利,這一解讀誇大了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種解讀甚囂塵上之時,也正是從蘇聯解體到“9·11”恐怖襲擊的10年,之後是長達9年的伊拉克戰爭。吹噓美國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恰好滿足了今天俄羅斯民族主義陰謀論,他們將蘇聯的解體歸因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陰謀。類似的言論不僅出現在網絡中,甚至還出現在俄羅斯的主流電視節目中。[4]

關於蘇聯解體前的幾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麽,我將提供一個更為復雜和更具爭議性的視角,其內容與前冷戰雙方的說法皆有不同。本書還闡述了當今美國單極獨大的局面之所以取代了兩極陣營對立的冷戰局勢,不僅僅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偶然因素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重新審視這個時代形成的原因,以及大西洋兩岸的國家領導人有意或無意的觀念和行為十分重要,這將有助於我們弄清楚過去15年中什麽地方出錯了。

從蘇聯紅旗的落下到蘇聯解體,本書試圖探尋這一系列戲劇性事件背後的東西。這本書中提到的帝國的觀點,對於我就1991年事件的加以解讀十分重要。我認同一些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觀點,他們認為失控的軍備競賽、經濟下滑、民主運動復興、共產主義思想破滅,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蘇聯的崩潰,但是這些因素並沒有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帝國的根基、多民族構成以及蘇聯的偽同盟結構才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並沒有得到華盛頓決策者和莫斯科戈爾巴喬夫的顧問們的高度重視。

雖然蘇聯常常被稱為“俄羅斯”,但它其實是一系列國家的集合體,是莫斯科通過武力強制和文化妥協形成的,整個蘇聯時期一直是依靠強權才得以維系其統治的。因此到目前為止,在法理上講,俄羅斯人應接管該地區最大的共和國,即俄羅斯聯邦,但是除此之外還有14個國家。俄羅斯有將近1.5億人口,占全部蘇聯人口的51%。烏克蘭是蘇聯人口第二大國,有5000萬人口,占蘇聯總人口數的將近20%。

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的勝利讓他們以一種近似聯邦的政體拯救了俄羅斯,至少這種政體是在憲法框架下的。這一權宜之策延長了俄羅斯的帝國歷史,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沒有逃脫與其他帝國相同的命運。到1990年,大多數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有自己的總統、外交部長、或多或少由民主選舉產生的議會。直到1991年世界才真正知道蘇聯並不是俄羅斯。[5]

我把蘇聯解體與20世紀主要帝國的滅亡歸為一類,其中包括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英國、法國以及葡萄牙。我把蘇聯稱為最後一個帝國,不是因為我認為未來不會有帝國,而是因為蘇聯是最後一個在現代實行古典歐洲和歐亞帝國制度的國家。我認為帝國的法規與民主的選舉制度不能共存,二者的沖突導致了世界上最後一個帝國的滅亡。我研究蘇聯解體的歷史正是以該觀點作為前提。1989年當戈爾巴喬夫把民主選舉制度介紹到蘇聯時,一批通過選舉誕生的俄羅斯政治新星們突然有權表態他們是否願意繼續承擔帝國的重擔,同時,俄羅斯以外的其他共和國的政治家們也面臨著是否要繼續處於帝國統治的選擇。最終,雙方的選擇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