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復興(第3/8頁)

葉利欽回憶起他和戈爾巴喬夫討論部長任命時的談話:“我對他(戈爾巴喬夫)說,政變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因此我堅持說,沒有事先征得我的同意,他不應做出任何人事任免的決定。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我,神色好似陷入困境。”這確實是反政府的做法。葉利欽強迫戈爾巴喬夫要麽任命他的人,要麽任命他認為與之私交深厚的人。在導致蘇聯解體的未來數月中,沙波什尼科夫和巴卡京的任命將會是至關重要的。[9]

戈爾巴喬夫明顯退縮了。他困惑不已,人們對他在幕後參與政變的懷疑進一步削弱了他的地位。8月22日,當莫斯科日報《論據與事實》的記者在首都街頭采訪路人,問他們如何看待蘇聯總統時,這個問題的潛台詞再明顯不過了:人們相信戈爾巴喬夫躲在政變的幕後嗎?接受采訪的路人,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不信任戈爾巴喬夫,一個人信任他,另外兩個人推斷他是清白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他——畢竟政變的領導者都曾經是他的門生。

葉利欽在談到任命新部長和中央高級官員時的一番言論是有一定道理的:戈爾巴喬夫在政變持續三天的關鍵時刻裏被軟禁隔離,現在他沒有資格查驗事實,推翻指控。戈爾巴喬夫在回憶錄中提到了政變後他最初任命的部長:“信息不足才導致了這種錯誤。幾個月後大量信息才被披露出來,當時很多事情還沒有完全弄清楚。”[10]

戈爾巴喬夫回到莫斯科,不僅想要重新坐回總統的位子,還要重新做蘇共的領導人。他回來那天,在電視轉播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信仰的追隨者,譴責他的親密助手、身為“改革之父”的雅科夫列夫脫離了共產黨。他彰顯了繼續推進黨內民主化改革的決心。他在7月強力推出了蘇共中央新的黨綱,新黨綱將按照歐洲社會民主黨派的路線改革共產黨。現在,強硬派在政變失敗後已經離場,他相信自己的改革能夠成功。

戈爾巴喬夫在回憶錄中是這樣解釋他當時的做法的:“黨員之間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的緊張對立,使得在某個階段,共產黨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了。我主張用民主的手段推進重組:於11月召開代表大會,蘇共可以和平地分裂。根據民意調查,我本人以及我的追隨者提出的綱領獲得了近三分之一的黨員的贊成。”戈爾巴喬夫預計會有500萬黨內支持者。但是,他很快發現自己已經無黨可依。他的對手運用街頭勢力阻止了蘇共中央的活動。[11]

8月22日戈爾巴喬夫回來的這天,在莫斯科就發生了重大集會示威活動。就在那天,示威的人數急劇增加,支持民主改革的自由主義者加入了集會,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沖突最激烈的時候沒敢出來,尋求冒險和刺激的城市青年也加入其中。烈酒唾手可得,集會者因此變得更難以掌控。控制示威活動的人來自莫斯科市政府,他們都是政變期間熱情支持葉利欽的人。他們成功地阻止了越來越多的激進人士湧向有神槍手守衛的克格勃辦公大樓,他們提議:推倒蘇聯秘密警察的創立者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原蘇聯黨和國家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俄肅反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等職。克格勃的創始人。]的“鐵人費利克斯”塑像,塑像矗立在克格勃總部前的盧賓卡廣場上。這個策略生效了。[12]

那天日暮時分,美國大使館前往克格勃大樓的工作人員目睹了當時的場景。他們中有個人告訴示威者自己是美國人,之後他才能夠穿過人群,來到廣場中央,得以在第一排看清整個事件經過。起初抗議者企圖用卡車推倒塑像,但是莫斯科當局告訴大家塑像實在太重了,讓大家等起重機開過來。如果塑像倒掉的話,可能會砸爛地面,破壞莫斯科的地鐵。警告見效了,幾小時後克虜伯起重機運走了塑像。

美國外交官向華盛頓報告:“在午夜前,最後的螺栓被擰斷了,起重機已經就位,把塑像連基座一起提了起來。當塑像被連基座一起吊起時,人群爆發出陣陣歡呼聲,他們喊著‘打倒克格勃,打倒蘇聯,打倒劊子手’。在事件的整個過程中,三幢克格勃大樓一直漆黑一片。每當辦公室的燈亮起時,人群就指向它,大聲喊叫,直到燈光熄滅為止。集會者說:‘他們害怕我們。’”當夜沒有騷亂,也沒有發生重大事故。[13]

8月23日的黎明如期而至。葉利欽的副官們好像掌控了集會人群,他們已經意識到了,此時此刻示威者發揮著重要的政治作用,所以他們並不急於送這些人回家。他們警告集會人群,強硬派準備向白宮發起新的進攻。即將在數小時內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為了應對謠言,命令空軍保持高度戒備狀態。與此同時,有一群人聚集到了彼得羅夫卡廣場的警察局,膽大的人已經開始翻越大樓周圍的鐵柵欄。要是擁有武器的話,一場騷亂即將發生。此外,管理警察局的最高權力機關也沒有到位:內務部長普戈已經自殺身亡,戈爾巴喬夫任命接替其職位的人選,遭到了葉利欽的反對,而葉利欽提名的人尚未得到戈爾巴喬夫和共和國其他領導人的認可。局勢很可能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