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為難的華盛頓(第2/9頁)

[5]

莫斯科很難認同或完全理解這一邏輯。對於蘇聯來說,波羅的海國家並不是東歐國家,而是俄羅斯帝國時期的既有領土,是1917年俄羅斯革命時期因被帝國主義幹涉而失去的領土。蘇聯曾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重新獲得並在1941年後再次失去該地區,又在同希特勒激戰後再次得到該地區。在莫斯科看來,西方盟友已經在德黑蘭和雅爾塔會議上接受了這一新的地緣政治事實。對於蘇聯國家領導人來說,放手讓波羅的海國家獨立是不可想象的事,這些人有著固化了的冷戰思維,認為只有保持對波羅的海地區的繼續管控,才意味著真正結束了自1917年革命以來西方對俄羅斯的不公正待遇。維持對波羅的海國家控制的更直接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脫離會為蘇聯內部其他共和國樹立一個榜樣,並可能導致蘇聯的終結。就像蘇聯外交部長謝瓦爾德納澤曾向馬特洛克所說,波羅的海國家並不是被武力搶占的唯一國家。[6]

對於戈爾巴喬夫及其強硬路線派來說,再次使用武力也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未能得到徹底貫徹。在對外政策的實施中,擺在他們面前的主要阻礙就是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立場。1991年初蘇聯派出軍隊鎮壓之後,布什已經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戈爾巴喬夫說明,一旦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使用武力,後果將會怎樣。在一封1月24日由馬特洛克大使轉交給戈爾巴喬夫的信中,布什表示將根據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表現,視情況決定如何與蘇聯進行經濟合作以及提供資助,此時蘇聯的經濟已經危如累卵。

“我希望您能與波羅的海國家新任領導人一起,朝著和平解決沖突的方向作出努力,”美國總統寫道,“但鑒於俄羅斯還沒有積極努力的表現,也未朝這個方向作出轉變,我只能對此作出應對。因此,如果您不立刻采取積極行動,我將會凍結我們之間的很大一部分經濟合作,其中包括進出口信用擔保、商品信貸公司信用擔保、對蘇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特殊夥伴地位’的支持以及大部分受美國支持的技術援助項目。甚至,即使《雙邊投資協定》或者《稅務協定》完成談判,我也不會把它們提交給美國參議院,使其獲準通過。”

信中一段以蘇聯對待波羅的海國家的視角敘述了美國對蘇聯經濟援助的歷史。“盡管蘇聯封鎖了立陶宛的經濟,我還是尊重您的個人要求,並且簽署了貿易協議,”布什寫道,“您曾向我保證,會與波羅的海國家和平處理一些分歧。幾個星期後,您就會解除經濟封鎖,並且與立陶宛以及其他波羅的海國家的領導人開始對話。從那時起,我們的經濟合作範圍擴大了,去年12月12日,為了幫助您的國家應對在冬天到來時面臨的艱難處境,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此時我們的經濟合作關系達到了頂點。”布什解釋說,蘇聯軍隊對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幹預使美方無法繼續對蘇聯施以經濟援助。“令人遺憾的是,”信中寫道,“最近兩個星期發生了這麽多事情,在波羅的海國家裏至少有20人因此喪生,良知讓我不能而且絕對不會繼續對蘇聯進行援助了。”[7]

“沒有任何人希望蘇聯解體。”這是布什寫給戈爾巴喬夫信中的一句話。他並不想誤導蘇聯。布什及其政府的確沒有想要通過以推動波羅的海獨立的方式扼殺蘇聯。1988年,蘇聯外交部副部長阿納托利·阿達米申向美國副助理國務卿托馬斯·西蒙斯請求道,“千萬、千萬、千萬別在波羅的海國家開辟第二戰場了”。他被告知,美國並沒有此類意願,也就是說美國政策的目的並非想促使蘇聯解體。直到1989年、1990年甚至1991年情況也都是這樣的。但是無論布什怎麽理解自己及其政府的所作所為,推動波羅的海國家獨立確實促成了蘇聯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在其執政的最後兩年裏對西方經濟援助越依賴,就越想要解決波羅的海危機,給予這些難以控制的共和國更大的自主權。而這是一種倒退。根據蘇聯憲法,波羅的海國家與其他聯邦共和國有著相同的權力,包括蘇聯最大的3個共和國——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而一旦啟動這樣的改革,蘇聯憲法將形同虛設,失去效力。因此當戈爾巴喬夫及其顧問們請求立法給予波羅的海國家更多特權時,其他共和國感到了不公正待遇,並且要求擁有與波羅的海國家相同的待遇。如果戈爾巴喬夫及中央政府拒絕這類要求,其他共和國就會開始自主行動。結果自1988年秋天愛沙尼亞宣布獨立起,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宣布獨立,並最終在1990年夏季蘇聯面臨解體。政變後的獨立宣言也是在波羅的海事件之後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