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三國一體(第2/9頁)

[4]

成立斯拉夫聯盟的想法最先由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提出。他曾是斯大林勞改營的階下囚,著有《古拉格群島》,這本書在西方廣受好評,但是在蘇聯被禁止出版。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索爾仁尼琴在1974年被蘇聯當局驅逐出境。他在佛蒙特過著流亡生活,1990年他寫了一篇題為《重建俄羅斯》的論文。論文開篇寫道:“共產主義的時鐘已經停擺,但是它堅實的大廈還沒有坍塌。因此,我們不是要獲得自由,而是不讓自己被瓦礫壓垮。”索爾仁尼琴是一位傳統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他依然用革命前的眼光看待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他認為他們都屬於同一個俄羅斯民族。他提議廣義的俄羅斯人應該擺脫帝國的重擔,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被斯拉夫人殖民統治的哈薩克斯坦北部,索爾仁尼琴將後者稱為“南西伯利亞”。[5]

1990年9月,《重建俄羅斯》一文在蘇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共青團真理報》上發表,在蘇聯引發廣泛討論。幾個月後,3個斯拉夫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的領導人交給戈爾巴喬夫一份備忘錄,提議建立一個其他共和國可以加入的主權國家聯盟,當時這一想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戈爾巴喬夫扼殺了這一構想,政治風向右轉,在對波羅的海國家使用了武力之後,他實際上成了被蘇聯舊領導層的強硬派挾持的人質。1991年3月,葉利欽、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羅斯領導人開始就建立一個斯拉夫聯盟進行談判。戈爾巴喬夫脫離強硬派陣營,忽然轉向共和國領導人那一邊,包括支持新聯盟協議,使得斯拉夫國家聯盟談判戛然而止。

葉利欽在烏克蘭公投之後立即向戈爾巴喬夫建議組建一個斯拉夫聯盟,但是這位蘇聯領袖聽不進去。他需要中亞共和國來挽救自己的聯盟計劃,並繼續掌權。同時,在葉利欽的陣營裏,沒人知道基輔會怎麽回應。布爾布利斯後來回憶說,公投後,當他和俄羅斯政府中的其他人開始“在書面和口頭上稱烏克蘭人是自由人,我們覺得必須組織起來。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與狂歡慶祝的烏克蘭打交道”。[6]

12月7日下午,克拉夫丘克帶著幾位顧問飛往明斯克,與同天抵達白俄羅斯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舉行會晤。當天上午,克拉夫丘克還會見了布什總統的特別代表——助理國務卿托馬斯·奈爾斯。他告訴這位美國客人,他要帶一系列建議前往明斯克,這些建議將會促成烏克蘭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簽署雙邊協議,並可能建立像歐盟那樣的國家共同體。從克拉夫丘克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烏克蘭領導人當時只想要一件事:將烏克蘭獨立變成一個政治現實。但是要取得成功,烏克蘭人需要俄羅斯的合作。在與葉利欽即將展開的政治競爭中,公投結果是克拉夫丘克的王牌。“這次會面中,”克拉夫丘克後來回憶道,“主要的不同在於烏克蘭全體人民的意志已經通過公投表達出來了,我帶著這個結果而來。此外,我已正式成為總統。”[7]

陪同這位新上任的烏克蘭總統出訪明斯克的隨行人員包括總理福金,這位59歲的采礦工程師來自烏克蘭東部。與葉利欽的前總理西拉耶夫一樣,福金是蘇聯計劃經濟制度的產物,盡管他支持烏克蘭經濟自主,甚至也支持烏克蘭獨立,但是他擔心包括所有共和國在內的蘇聯單一經濟體,一旦解體之後可能發生的連鎖反應。烏克蘭國家民主力量在烏克蘭議會反對派陣營中有兩位代表,他們均來自共和國的知識界。一位是林業和生態專家米哈伊洛·霍洛彼茨,另一位是建築設計師弗拉基米爾·克雷紮尼夫斯基,他們在1990年春季的首次自由選舉中步入政壇。在議會,他們加入了國家民主人民委員會,反對克拉夫丘克和8月政變前他在烏共的勢力。

烏克蘭代表團在明斯克受到白俄羅斯議會議長舒什克維奇的歡迎。“我們在機場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霍洛彼茨回憶道,“白俄羅斯最高委員會首長舒什克維奇是一位物理學教授,待人極其友善,他也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官和睿智的政府首腦。”霍洛彼茨顯然發現彼此志趣相投。舒什克維奇能在共和國登上最高位置是改革的結果,也是政變失敗的結果。舒什克維奇於1934年在明斯克出生,他長期致力於科研和教學,並在36歲時獲得了無線電電子學的博士學位,這是他的第二個博士學位——以當時的標準來說確實是一大成就。1986年,他成為母校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的副校長。

蘇聯改革極大地推進了舒什克維奇的職業生涯。1989年,他入選蘇聯議會,並且加入了民主派的“地區間代表團”,該代表團成員有蘇聯著名異見派人士、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曾是歷史學家和共產黨員的共產黨政權激進批評者尤裏·阿法納謝夫,以及後來在民主競選中當選的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市長波波夫和索布恰克。第二年,他又入選了白俄羅斯議會,並成為第一副議長。1991年8月,舒什克維奇抵制政變,簽署了反對政變者的倡議書。9月,隨著強硬派在政變後失去對議會的控制,舒什克維奇當選議會議長,同時成為白俄羅斯的實際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