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裏頭遺址

20世紀中葉,著名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根據《竹書紀年》中的傳說和《史記》的記載,將夏代列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然而,由於沒有歷史的考據,夏王朝究竟是否存在,學術界仍存有諸多質疑的聲音。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在河南偃師境內洛水南岸的二裏頭村南,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古代遺跡,並將其定名為二裏頭遺址。二裏頭遺址的發現,似乎能為夏王朝的存在提供讓人信服的考古學證據呢?

二裏頭遺址青銅爵

二裏頭遺址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王巍:二裏頭遺址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規模巨大,大概不少於400萬平方米;第二,發現多座宮殿、高等級墓葬、青銅爵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等最早的青銅容器,甚至是最早的道路車轍,從而用車的痕跡證明了這個遺址不是一般的等級。

王魯湘:不是一般聚落。

王巍:對,因為它規模大,人口多,而且它有一些高等級遺跡,比如建築、精美的手工業制品等,由此我們認為它很可能是一個都城。

在二裏頭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區,根據考證,這些精美的青銅器以及裝飾品正是在這裏制作完成的。從這些只有高級權貴階層才可以使用的器物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分化非常明顯。經分析,史學家們認為這座城池存在年代應該是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那麽,它會是夏朝的一個都城嗎?

王巍:考古學界原來認為二裏頭遺址就是夏代的都城,因為它比商代最早的都城要早,但這次探源工程的年代學研究使這個認識受到了動搖。我們原來認為二裏頭遺址應該在公元前2000年到前1500年或1600年,但由我們這次的年代測定看,二裏頭遺址的年代應該在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而公元前1750年無論如何也到不了夏朝的初年,所以它僅僅相當於夏代後半期的一個都城。

王魯湘:跨夏到早商。

王巍:就是這樣一個都城。現在二裏頭遺址因為缺乏文字資料,所以還不好確定,但是越來越多的遺跡證明,它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都城。

探源工程目前在二裏頭發現遺跡170多處,這一數量已是早年探測結果的三倍。更加令人激動的是,考古隊員在這裏確定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宮城。宮城總面積達十萬平方米,周圍有寬10米到20米的道路環繞著,城門處修有門樓,內部修建了眾多四合院結構的宮殿建築,東西廂房對稱設計,院落前後相連,逐層遞進。

王巍:二裏頭的這些發現讓我很吃驚。我在1996年到1998年帶隊在二裏頭附近的偃師商城進行挖掘時,已經可以將宮城上溯到商代前期,但是沒想到在夏王朝時期已經有了這樣的宮城。這些中軸線的理念,包括左右對稱、前前後後的遞進院落,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宮殿制度的典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紫禁城,那就是一個有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宮殿。

王魯湘:多進院落,然後是宮城、都城、皇城,多層圍合。

王巍:對。夏代的後期已經有這種理念了。

王魯湘:也就是說,這種關於都城的建築理念和制度形式在夏王朝的後期已經確定下來了,而且一直為以後歷代王朝所沿用。

二裏頭遺址綠松石龍

王巍: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夏王朝,至少是二裏頭遺址所代表的形態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形態。而這個國家又位於傳說或文獻記載中夏的中心區域,其年代又緊接著商之前,所以這個國家除了是夏朝還能是哪個別的國家或朝代呢?我們當時還發現了數座貴族墓葬,其中的一座墓葬出土了一件珍貴的綠松石龍。它的長度有64公分,大概由2000多片綠松石片鑲嵌。制作這個龍,先要用大大小小的綠松石塊磨成小薄片,再進行鑲嵌,這個工藝是很復雜的,我們估計它是在宮城南邊的綠松石作坊裏做的。

王魯湘:綠松石的顏色很漂亮,所以在當時它比玉器還受人歡迎。

王巍:它的档次很高,起碼在二裏頭這個時期,綠松石是最好的東西了。

龍的出現,再度證明了二裏頭的特殊地位,但是,能否將二裏頭遺址確定為夏王朝的所在地,到目前為止依舊是個難題。

王巍:考古學最重實證,只要沒有出現關於夏的實證材料,比如說文字資料,就不能說二裏頭是夏王朝的所在地。所以,我們很希望什麽時候能在某一個宮殿裏面發現一些確證性的東西。像在陜西的周原,就是周人的老家,發現了甲骨文,因為有甲骨確定那是周,所以我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