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陶寺發掘

考古證明,堯舜禹時期不是傳說,那麽哪裏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呢?考古人員選擇了距今4300年前的山西陶寺遺址進行重點發掘。

王巍:我們在陶寺遺址發現了兩個城,一大一小,這個遺址的小城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即距今4300多年前。它有58萬(1000*580)平方米,高等級的人住在城的東南角,周圍是一般的貴族,其他的地方是一般的居民,墓地在城外。此後這裏又建起一個大城,有280萬平方米(1800*1500),高等級的人仍然在原區居住,但是因擴建而變成了城中。在它的右邊是倉儲區,也就是大型窖穴集中的區域。

王魯湘:小城的早期墓地現在是不是變成生活區了。

王巍:沒有,一般的人是在城的西南居住。可以看出,這個遺址的中期,城市已經嚴格劃分成高級貴族居住區、一般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倉儲區、墓地和祭祀區域,還有作坊。而且,這麽一座280萬平方米的大城確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修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城需要動員相當多的人力,耗費相當長的時間。

王魯湘:就是說社會組織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搞這麽大的工程。

王巍:是的,這恰恰是它權力強化的一個標志。

在深入挖掘中,考古人員對城墻的夯土層進行了分析和檢測,很快,他們便得出了一個一致性的結論,這裏應該是宮殿式建築。

王巍:這座宮殿是很精美的。遺址中發現的墻都是用泥抹的,泥的表面專門做出各種紋飾,然後再抹上白墻皮,把紋飾變成白顏色。令我們吃驚的是,與刻花墻皮一起出土了一種陶做的建築材料,一面很粗糙,一面很光滑而且有紋飾,這種東西跟戰國秦漢之後一些宮殿上常用的瓦是相似的。

王魯湘:我們常說“秦磚漢瓦”,現在看來“秦磚漢瓦”要往前提很多年了。

王巍:以前我們所謂的“秦磚漢瓦”,磚是從秦代開始的,瓦是從漢代開始的。後來考古發現證明,西周時期已有比較多的瓦,但也只是高規格的建築才能使用。商代所發現的瓦極少。但是沒想到在4100年前瓦就出現了,而且數量、種類都很多,這表明這個高等級建築的上面是有瓦作為裝飾的,所以這座建築的主人應該就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陶寺遺址陶器碎片

這樣的結果帶給考古人員的興奮不言而喻。對如此大型的宮殿和精美的瓦片,他們有了更高的期待。那麽,在顯然早於二裏頭的情況下,這裏會不會就是堯舜的都城呢?於是,他們馬上與之前發現的陶文聯系了起來。

王巍:陶寺遺址出土的有些陶器上有陶文,而且是用類似毛筆的書寫工具書寫上去的,不是刻劃的符號。

王魯湘:其中一個陶片上有個“文”字,是用紅色的顏料寫的。

王巍:對,而且還有另外兩個字。其中一個字上面一圈,中間一橫,下面的有些殘缺。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堯”字,有的學者還有不同意見,但是陶片上的“文”字跟甲骨文的“文”字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王魯湘:在各種器皿中發現圖案的會多一點,發現文字或者符號的要少。

王巍:少得多。因為這些是在墓裏隨葬的,出土時一般比較破碎。我們從上百片上千片中挑選出來進行復原,這個工作實際上是非常艱苦的。將陶寺與二裏頭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很多變化。比如陶寺有大的都城了,但是還沒有發現宮城,宮殿雖然有一些,但是沒有發現很成格局的、又有圍城圍繞的區域;二裏頭則出現了宮城,出現了中軸線對稱的理念。我們在陶寺還沒有發現官營的、為王服務的手工業作坊區,但是二裏頭宮城的旁邊就有個區域專門做青銅器和綠松石制品。二者應該代表了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陶寺中期大城代表了最早的、有點國家意思的時期,或者稱為古國、邦國的階段;二裏頭遺址時期則進入到一個新的王國階段。

王魯湘: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陶寺中期大城的這個時代,我們的文明起源已經跨入了國家的門檻;到了二裏頭的時候,王國已經存在了。那麽,王國是在什麽時間存在的?

王巍:應該是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

對墓葬的挖掘,一向是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墓主的身份被確定,一切的問題便都迎刃而解。2001年,為了揭開陶寺的謎團,還原堯舜禹時代的真相,考古隊對富人區最大的墓葬進行了深入挖掘。不久後,一個巨大的擾坑6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震驚,隊長何駑的心一下子涼到了谷底。

何努7:這個墓基本上被一直從上挖到底,將墓室的90%都挖掉了,所以我們認為這個墓已經空了。但是既然已經挖下去將近五六米深了,快到棺了,我們想看看究竟還能剩下什麽。愈向下挖,情況就愈加不妙——被拖上來的棺板、被拉上來的用比較細膩的紅色紡織品做的棺罩,還有許多綠松石片,都在盜洞的底部發現了。這種綠松石片應該是原來墓主人身上戴著的某種飾品,或者是棺內所放的某種飾品,而現在居然出現在盜洞底部,墓穴破壞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