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瑤山發掘

1986年反山良渚墓葬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讓人們對良渚玉器的認識有了一個飛躍,同時也使當地的民間傳世古玉價值陡然劇增。1987年5月1日,一些人利用假期在距反山5公裏的瑤山盜掘古玉,而這竟引發了良渚文化的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王魯湘:瑤山這個地方發掘的時候是哪一年呢?你怎麽知道這個地方有哪個遺址呢?

牟永抗:1987年5月5號我們正式到現場進行了發掘。早在這之前,即1986年我們在反山發掘出了良渚文化的玉器,當地的人知道這種玉器非常有價值,於是,他們就利用五一放假的時間煽動群眾到這上面來盜墓。

王魯湘:他們先下手了,有人報告給你們嗎?

牟永抗:我們放假休息,沒人值班。我們三號才上班,四號趕到遺址區。而當我們上來的時候,有些農民還在盜。

王魯湘:有沒有被他們挖走東西?

牟永抗:當然挖走東西了,挖得千瘡百孔。但是我們和警察來了以後,鄉長到現場做工作,所以當時老百姓就交回來六個玉琮。

劉斌:當時判了13個人,根據收繳文物的多少量刑,最重的一個人好像判了12年。

王魯湘:判得還挺重的。

劉斌:這樣一來這一地區的不正之風就被壓住了,所以這個打擊還是很重要的。

王魯湘:瑤山從沙盤看是一個小土包,這個小土包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堆積形成的?

牟永抗:整個小土包是自然形成的,它的下面是石灰巖,瑤山遺址就建在山上。不過遺址的形態不是山上的原始形態,是人為地在山頂上制造了一個平面。這裏要說明的是,這個山頂在1958年是一個林場,林場種的都是桃樹。當時的種植規格是每種一棵桃樹,要挖一米深、一米見方的坑。我們發掘時,當年桃園那些坑都沒有了,所以我們現在發現的頂面並不是當年的頂面,當年頂面比現在還要高。像3號墓就明顯很淺,按照現在的深度,棺材放下去就要露出來,所以它少了至少一公尺以上。

王魯湘:也就是說山頂有一米多地表層消失了,於是良渚文化的很多信息也隨之失去了。

瑤山祭壇遺址

牟永抗:瑤山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祭壇。它的面積有400多平方米,在近中部的位置挖出了一條南北長約7.7米,東西寬約6米左右的回字形溝槽,溝槽寬約1.7-2.1米,深約0.65-0.85米,溝槽中用山下純凈的灰色黏土填滿,與山上原來的紅黃色土壤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在平面上形成了內外不同的三重色土。

王魯湘:從風水的角度來說,當時的人選擇這個地方做祭壇還是很有道理的。按風水講,那條山是來龍,前面的苕溪等於是去脈,前面有幾個小山包是砂,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做穴。中國人選擇葬地的這種風水觀,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經有了。

牟永抗:所以葬禮是構成當時禮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魯湘:您是最早參與發掘良渚文化的考古工作者之一,而且主持了幾個重要遺址的發掘。集您這幾十年的研究心得,您認為良渚文化的發現,以及對它內涵的認識,對於認識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起源有一些什麽樣的啟示性意義?

牟永抗:就我個人經歷來說,十年動亂以前,我們基本上都泡在野外,以收集東西為主,把四面八方的材料填充到腦子裏。十年動亂以後,我恰好得了脊髓炎,下肢癱瘓,不會走路了,於是腦子開始想一些問題,覺得原來的方法不對,太偏重於物質層面。考古學發現的是古人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這都是物的表現,可是我們要復原的是人類社會。我開始感覺到,物質層面背後的觀念形態應該值得重視,所以在上個世紀末以前,我以“玉器時代”為主題來概括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把玉器文明作為中國文明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很深的愛玉情節,也是因為玉器在文明起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