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沙的發掘(第2/5頁)

王魯湘:所以,我們現在看這個樹的話都是兩面,一面帶有很多很多的圓坑,像月亮的表面一樣,一面比較平,造型很好。

朱章義:絕大部分是這種情況。這是大自然的一種傑作,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藝術作品了。

長久以來,考古界有這樣一個觀點,認為正當中原人過著富足和文明生活的時候,成都平原上還是一片蠻荒之地。但是象牙、烏木的出土,讓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描述3000年前古蜀人的生活狀況。當時這裏的自然環境應該是這樣一番景象:氣候溫熱、叢林茂密、大象成群。

隨著挖掘工作的深入,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金器也伴隨象牙一起出現了,考古工作者們吃驚地發現,整個遺址區裏竟沒有一件生活用具。更令人不解的是:所有這些東西還不是同時掩埋的,而是分層分批,精心擺放在這裏的。經過分析,考古工作者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這裏是一個大型的祭祀場所。

朱章義:它實際上是專用的一個祭祀場所,它的旁邊是一個河灘地,裏邊還有大量的烏木。當時可能是在河岸上進行祭祀,祭完之後就把祭品埋在河灘地裏。它的祭品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最下層屬於比較早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祭祀品以象牙、石器為主,金器、玉器比較少見。到了中間層,祭品就比較豐富了,金器、玉器、銅器、石器、象牙都有。到了上層,大約相當於西周末、春秋初的時候,祭品又發生變化了,象牙、玉器、金器雖然還在用,但是非常少了,而主要以野豬的牙和鹿角為主。

王魯湘:生態環境越來越不好了。

朱章義:這當然是一種可能性,但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國力逐漸衰落了,想用象牙沒有了,想用的玉器沒那麽多了。最後人們就用在河灘邊上撿到的漂亮卵石代替玉器,來祭祀祖先、神靈。

王魯湘:國力越來越衰落,對周邊地區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弱了,周邊地區的貢品自然越來越少了。

朱章義:但是祭祀活動還是必須做下去,因為只有這樣,祖先才會保佑後代平安。所以他們只能用野豬牙、美石來代替了,不過,他們對祖先、神靈的崇拜還是一樣的。

王魯湘:這個分析很有道理。從這樣一層一層各不相同的祭祀品,可以看出當時整個古金沙蜀國在500年中的國力變化,甚至間接地反映了整個周邊生態環境的變化。

朱章義:如果我們做得更仔細的話,那麽古代蜀國都城的變化、政治集權的變化,都有可能被發現。比如通過對出土象牙的研究,可以發現這裏出土的二十多根象牙中最長的一根有1.85米,是亞洲象。

王魯湘:現在亞洲象不可能有這麽長的牙齒了。

朱章義:你不要說1.85米,就1.6米的象牙也很少見了。但金沙出土的象牙長度一般都在1.6米左右。我們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生態環境是多麽良好:四周都是樹木,魚在遊,鳥在飛,河床邊上的那些大樹後來就成了烏木。

王魯湘: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在三千年以前是一片原始森林。

朱章義:我覺得倒不一定是原始森林,因為這個地方已經作為人類居住的一個都城。應該說,這個地方的人類聚落四周是大片的森林,當然,在聚落內的話,肯定也有大量的樹木,而不是像我們現在的城市這樣,全都是房子。

黃金面具

根據考古發現得出的相關細節,我們可以想象一下3000年前這裏人們的生活狀態: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河水常常泛濫淹沒農田和家園。人們白天務農耕種,制作陶器,用多余的糧食釀制美酒。每逢重大事件,統治者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那時候,人們肩扛象牙跪立在祭壇前,祈求風調雨順,人民康樂。而後把精心準備的祭品擺放在河灘裏,用泥土掩埋。然而,這還僅僅是我們看到的表面現象。隨著對更多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金沙遺址黃金面具

王毅21:非常榮幸,我是那個金面具出土的見證者之一。

王魯湘:當時好像幾個主要負責的人都在現場。

王毅:是,我們當時猜到最多會有一些金器、玉器出土,但沒想到還是大吃一驚:這居然是東亞地區那個時期保存最完整的一件金器。出土的時候,我感覺就是一塊小金箔嘛,而且沾滿泥土,這在金沙遺址出土過很多。但隨著它不斷地展開,我們看到有一個地方好像有兩個小孔,在兩個小孔之上有一個隆起的東西。最後展開一看,果然是好大的一個金面具,這可真是重大發現。

王魯湘:當時應該非常興奮吧。

王毅:當時確實是激動不已,但是還要表現出一種鎮定自如的感覺,因為考古學家不可以有一種挖寶的心理。這個金面具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可以使用的,只有最高統治者、最大的巫師才能夠使用。它是最高級別的,這樣一來,金沙又發現了一件跟蜀王的祭祀活動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