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湖南青銅器的來源

湖南省寧鄉縣的黃材鎮,是一處四圍青山環繞的小盆地,寧鄉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地方。首先是它們的形制很奇特,往往是海內孤品,在中原的數十萬件青銅器中間都找不到相同的例證。另外一點讓人更感不可思議的是,中原的青銅器一般都是放在宗廟之中,是作為禮器來使用的,而寧鄉的青銅器不是發掘於山頂就是發現於河流之中,而且有許多青銅器中間還儲藏了很多的玉器,很明顯,它們是當時的人用來祭祀自然山川之神的,這和中原青銅器使用的途徑也是很不一樣的。所有這些,都成了寧鄉青銅器的難解之謎。

熊傳薪:這個問題大家確實都感到很奇怪。湖南出土了那麽多象尊、人面紋方鼎,以及豬尊、牛尊等類型的青銅器,在中原地區出土的不下十萬件青銅器中居然找不到。

隨著對出土青銅器物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對於這些青銅器的來源,專家們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熊傳薪:關於這些青銅器的來源問題,當時有幾種看法。郭沫若先生認為,這些東西以前都在北京,李自成從北京敗退後,就把這些東西從故宮帶到湖南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些東西是由湘軍統帥曾國藩從外地帶回來的。

王魯湘:也就是說,這些東西來到湖南已經很晚了,是明末或清末的事。

熊傳薪:這些說法僅僅是揣測,沒有什麽根據。還有人說,殷商滅亡以後,有一部分商代貴族逃到了湖南,就把那邊的青銅器帶到了湖南。但這些說法有一個問題:如果是從北方帶過來的話,怎麽在北方沒有發現啊。還有一種看法是,這些青銅器就是在本地鑄造的。但是在商代晚期以前,這裏還是一個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商代叫“蠻夷之地”,屬於商王朝的邊緣地區,如果這裏突然在商代晚期就達到那麽高的水平,也不可思議啊。我認為這應該是商文化南下造成的,一部分商的貴族帶了一些工匠遷到南方來了。

王魯湘:整個氏族的大遷移,包括他們的奴仆、工匠都給帶過來了。

熊傳薪:對。帶過來以後,又與本地文化相結合。

王魯湘:就是鑄造工藝可能是從北方傳過來的,但是某些造型,包括某些圖紋可能受了本地的影響。

熊傳薪:它就是一種混合型文化。當然,我們還沒找到證據,僅僅是一種推測。

大約三千年前,一支亡國的商朝貴族一路向南逃亡,來到了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發現這裏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就定居了下來。他們建立城市,發展生產,逐漸把這裏建設成了一片祥和的世外桃源。當然,這個故事要一直到2004年才由湖南的考古工作者揭開。

王魯湘:200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於寧鄉縣黃材鎮的炭河裏西周方國遺址行了有計劃地勘探和發掘工作,都發現了什麽?

李喬生:這個方國遺址的西北是墓葬區,我們在那裏發現了七個墓葬,墓裏有玉玦、玉璧,還有青銅器。遺址的東南是宮殿,當時發掘了大概將近三千平方米,前後花了兩年時間。

王魯湘:當時發掘出來以後,覺得這個宮殿遺址大概有多大呢?

李喬生:當時發現了兩座宮殿,兩座宮殿的長度是26米,寬度在八米左右。在當時來說,這樣的宮殿是比較大的了。它的柱礎直徑最長的有1.2米,排列很有規律,很整齊。

王魯湘:這個遺址是什麽時期的?

李喬生:當時,我們考古研究所對遺址的城墻進行解剖,發現它的構築形式是西周時期的。發掘出的陶器進一步證明,這是西周早期的一個遺址。

王魯湘:好像都城的中間有兩條河流穿過,當年這個都城就把兩條河流夾在裏頭嗎?

李喬生:不是的。在西周早期的時候,這條河流是在城址對面的,後來由於沖刷就改道了。

王魯湘:也就是說,當時這個城是被兩條河流環繞的,河流起了保護城邑的作用,只不過河流改道以後,就從都城中間穿過去了。都城的面積應該包括兩條河流在內。

李喬生:我們推測當時的都城有二十萬平方米。

王魯湘: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一個藩國了。

熊傳薪:黃材鎮為什麽會成為湖南青銅器發現的集中地?這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所謂的必然性,就是當時從殷商來的那批人進入湘江流域是一個必然選擇。因為,如果他們到四川盆地的話,要經過雲夢澤,那裏不好走,而且當時周人已經把路卡死了;他們也不能進入江西,那裏的土著人很厲害,實力強大,而且江西是一個交通要道,不適於安家。湘江流域不一樣,四周都有山環繞,而且面積很大,所以他們當時就想到湘潭這一帶。但是當他們來到這裏的時候,地方力量太大了,最後只得到黃材。這個地方後面靠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