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漢洛陽城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在“九六城”中大興土木,起高廟,建社稷,修宮室。漢魏洛陽城迎來了它第一個輝煌的高峰。有記載說,城中各種殿堂樓閣遍布,宮殿之間有架空的飛閣相連,遠在40多裏外的偃師都能望見,足見這座東漢紫禁城的壯麗恢宏。

刑徒墓地

徐金星:劉秀定都洛陽之後,對洛陽進行建設,到他的兒子漢明帝的時候,國家比較安定,經濟也比較繁榮了,就開始了更大規模的建設。原來的洛陽城以南宮為主,即以南邊為都城的重心。自漢明帝開始營建北宮,由此出現了南北兩宮並重的局面。再後來,便以北宮為主,到北魏的時候,就只有北宮,南宮荒廢了。中國都城的重心由南向北轉移,是從這裏開始的。以後隋唐的洛陽城,宋的洛陽城和元明清的洛陽城,都把都城的重心放在了北邊。

王魯湘:今天漢魏故城內城遺址的正南偏西方向,有一片高地,高地上有一條路溝穿過。讓人驚駭的是,行經這條路溝的村民和路人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現人的遺骨殘骸,當地老鄉因而把這裏稱為“骷髏溝”。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對此地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掘後得知,這大約5萬平方米的區域,是埋葬了大批東漢刑徒的墓地。從史料中我們知道,古代刑徒從事著修築城池宮殿、建造陵墓、開渠挖河、修路架橋等等繁重的體力勞動,生活牛馬不如,很多人刑期未滿就被折磨致死,而且往往是全國征發,數量巨大,動輒十萬、數十萬。所以,大批東漢刑徒的墓地,讓人們立刻聯想到了附近的洛陽城,他們中應該有相當一部分人參與修建了當年那些恢宏的宮殿。

東漢刑徒墓地墓磚

1964年,刑徒墓地的一角被發掘開,在不到兩千平米的範圍內,就密密麻麻地分布著522座刑徒墓坑。根據專家對骨骸的觀察分析,絕大多數屬青壯年男性。全部刑徒的脊椎骨都有明顯的勞損痕跡,部分還有骨折和殘留的刀痕,可見當年的勞作是怎樣的繁重和苛酷。值得安慰的是,人們還在部分墓坑中發現了刻有簡明銘文的墓磚,上面有一些死亡刑徒的信息,算是給了這些死者一個交代。

張玉芳44:這個磚上寫著“右部無任,樂安博昌”,“樂安博昌”是他家的地名。“永初元年五月二十五日,物故”,是說他的死亡日期,物故就是死的意思。

王魯湘:反正就是累死的吧。

張玉芳:差不多。根據考古發掘推測,他們死後埋葬時,都是一排一排地被埋到坑裏,連棺材都沒有,就是一個小坑,正好把人裝下去。

王魯湘:然後這個磚就壓在他的屍身上頭?

張玉芳:一般都是在胸部或在側面,等於是給死者留了一塊石頭作紀念。

王魯湘:可以說,漢魏故城主要的築城勞動力,就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刑徒。

張玉芳:對,就跟現在差不多,相當於給政府白幹。

王魯湘:從這些墓葬磚上可以看出,這裏的死亡率很高啊。

張玉芳:這是一種見證:第一,漢魏故城是勞動人民修建的;第二,當時的工程非常艱苦,那麽多人修了那麽多年,不停地修,才成為現在留下來的東西。

王魯湘:漢魏故城確實是一座最偉大的東方之城,可是實際上是建在很多刑徒的累累白骨之上的。所以有人說,古代充滿了階級鬥爭什麽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張玉芳:對,這就是階級壓迫的見證。

當年發掘刑徒墓地時,正值“文革”前夕,於是這些累累白骨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控訴封建社會階級剝削的典型罪證。此後,通過進一步分析和比對,人們逐漸了解到刑徒磚上銘文的含義。“左部”或“右部”是刑徒所屬的管理機構,“無任”或“五任”是指刑徒是否掌握有技能,而其後的郡縣名稱則是刑徒來洛陽之前所屬獄所的地名。此外,“髡鉗”、“鬼薪”等4種名稱均為刑徒所負的刑名,以髡鉗最高,是五年刑。最後就是刑徒姓名和死亡日期。

東漢太學

熹平石經

劉秀在位期間,除了大規模營建洛陽的城池宮殿,還在城南的洛河北岸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學和被稱為“三雍”的三座皇家禮制建築,其中太學是全國的最高學府,久負盛名。

時至今日,雖然洛河早已改道,穿城而過淹沒了部分遺址,但在漢魏洛陽故城之中,仍有一處名為太學的村莊。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太學村附近曾出土了不少刻有經文的石碑殘塊,經確認,這些就是文獻記載中著名的東漢“熹平石經”和曹魏“正始石經”,他們都曾立於太學之中,供天下學子觀覽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