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晉風骨

漢魏洛陽城復原圖

漢魏洛陽故城自西周始建,歷經多次修繕與擴張,在東漢迎來了它的第一次輝煌。東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關於他,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天,劉秀遊獵晚歸,夜入洛陽上東門,雖舉起了火把亮明了身份,卻仍被守門侯官郅惲以“夜晚看不清楚”為由拒之門外。光武帝無奈,不得不改由中東門進入。事後,劉秀非但沒有懲罰郅惲,反而因為他忠於職守而重用之,相比之下,管理中東門的官吏卻受到了處罰。從這件小事,足見劉秀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君王。在他的帶動下,東漢的經濟迅速恢復,民眾安樂,史稱“光武中興”。作為這一盛世的國都,洛陽不僅經濟繁榮,商業興旺,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薈萃。公元67年,印度兩位高僧以白馬馱經來到這裏,把佛教文化正式帶入中土,其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總之,東漢洛陽城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一座東方大都會。

然而,“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董卓一聲令下,將帝都洛陽付之一炬。此後群雄並起,戰火不斷。公元220年,三國梟雄曹操在洛陽病故,結束了他長達20多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當政歲月。他的兒子曹丕繼承魏王王位,繼續把持朝政。經過一番準備之後,曹丕為完成父親遺志,上演了一場“禪讓”的鬧劇,逼迫漢獻帝讓位,自稱皇帝,建立了魏國。他依舊把國都定在洛陽,並開始在廢墟上重建都城。可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曹丕代漢45年後,同樣的鬧劇卻反過來發生在了他的子孫身上,曹魏家業連同他們苦心修築的洛陽城,盡皆改姓了司馬。最終,西晉結束了這場亂世紛爭,天下重新在洛陽城歸於一統。

東漢末年,遭受了董卓之亂的大劫難後,都城洛陽已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公元220年,曹丕代漢,開始重建洛陽的宮殿府第。由於當時尚處三國時期,魏忙於對吳、蜀作戰,洛陽宮殿的建設也進行得較為緩慢。直到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去世,戰事稍緩,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才開始大修洛陽宮。曹魏時期的洛陽城在規模上繼續沿用秦漢“九六城”的形制,只是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城市的西北角修建了一座城中之城,這便是著名的金墉城。(圖6,)

金墉城平面示意圖

王魯湘:徐先生,這條路應該不是一條普普通通的農村土路吧。

徐金星:對,這是金墉城的西城墻,高的那個地方是金墉城的西北角。它寬250米,南北長1000米多一點。

王魯湘:一公裏左右,那也不小了。

徐金星:在它的中間從北向南依次分成了三個城,甲城、乙城、丙城,北邊的甲城位置最高,城墻最為堅固,當時在軍事防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王魯湘:它正好是依據這個地形而建啊,你看這個地勢是一個台地。

徐金星:這個城的位置高亢而險要,城墻固若金湯。而且這個城墻很有意思,它每隔那麽一段,就會有突出的一部分。

王魯湘:馬面?就是防禦工事吧。

徐金星:是的。當地老百姓叫炮台,啥意思呢,打仗的時候,下面的敵人要是攻城,上面的人可以從旁邊來射箭。

王魯湘:從幾個角度來防禦,就增加了防禦面。

魏明帝修建金墉城,是效仿他的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角修建銅雀三台的做法,主要就是出於屏障宮城、避險防亂等軍事考慮。但是,在它建成後的日子裏,這些功能並沒有得到發揮,高大堅固的城墻,反而讓它成為了一座頗為特殊的監獄。

徐金星:因為洛陽城裏殘酷的政治鬥爭,甚至改朝換代等,有些皇帝被罷免了,有些皇後被廢了,而廢後、廢主有時候就被幽禁到金墉城裏。

王魯湘:哦,就是離宮別館。

徐金星:有這麽個意思。西晉代替曹魏後,就把那些失敗的曹魏皇室、宮人都幽禁在這裏。西晉一朝,它的“八王之亂”,也是亂得不可開交。在此期間,失勢的皇後、皇帝,也會被囚禁在這兒。像著名的賈南風45,也曾被囚禁在這裏。

公元249年,司馬懿在洛陽發動政變,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後來司馬師廢魏主曹芳,遷於金墉城。司馬炎重演“曹丕代漢”的舊事,逼魏帝曹奐“禪位”,也將其幽居於金墉城。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戰亂,實現一統。

魏晉時期,雖然全國局勢動蕩,但國都洛陽並未遭戰亂破壞,出現了一個近100年相對安定的繁榮期。經濟復蘇,文化也隨之興盛,“三曹”、“建安七子”46、“竹林七賢”47和“金谷二十四友”48等都是馳名一時的文人,他們的名篇名作,結合前朝東漢的眾多文學成就,留下了“漢魏文章半洛陽”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