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洛陽伽藍

北魏建國初年,統治十分嚴酷,至孝文帝時,王朝的內部矛盾以及與漢民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為緩解矛盾,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之際,大力推行其漢化政策,同時又大力提倡佛教,將其作為統治的精神支柱,讓民眾澄心凈慮,禮佛修行。完成遷都之後,他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龍門開窟造像,使這裏成為“敷導民俗”、“助王政之禁律”的佛教聖地,也使佛教在北魏的洛陽達到了空前的昌盛。

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雕鑿開始於北魏,直至北宋,前後共經歷了400多年。雖然最大最著名的奉先寺開鑿於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但是要論開鑿時間最早、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當屬北魏時期的古陽洞。

古陽洞內景

王振國51: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洞窟就是古陽洞,它是利用一座天然溶洞開鑿的。

王魯湘:過去是個天然溶洞?

王振國:這個山體主要是石灰巖。石灰巖溶於水,所以形成了天然溶洞,而石窟就是在此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正中的主尊就是釋迦牟尼,我們看釋迦牟尼的面像非常瘦,為什麽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在清代的時候,有道教徒在這活動,道教徒把這個洞占了以後,開始叫它古陽洞,並把釋迦牟尼按照太上老君像的形態改塑了。古陽洞那幾個字是清代的人刻的。

王魯湘:這是北魏的精華洞窟啊,你看這些浮雕也很有意思。這種飛天浮雕,像剪紙一樣,簡直能飛起來。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龍門石窟遭到了嚴重的劫掠。特別是古陽洞,洞內幾乎所有的龕像都被破壞,大量的佛頭、佛身甚至是整塊的佛龕都被盜賣到了國外,這給後世研究北魏石窟佛像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賓陽中洞內景

幸運的是,另一座北魏年間開鑿的石窟——賓陽中洞卻逃過了這次劫難。這裏佛像的容貌、衣著,帶有明顯的中原特征,可見北魏王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徹底的漢化政策,連神明的容貌都皈依了中原。

王魯湘:賓陽洞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它裏面的佛像與大同雲岡石窟的佛像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王振國:有很大的區別。像這個主像釋迦牟尼佛,他的服飾就具有南朝特色,褒衣博帶,臉形秀骨清像,和雲岡石窟已經不一樣了。

王魯湘:這個菩薩,我們從側面看,鼻子和眉毛這些地方還有點雲岡石窟的感覺,鼻梁很高、很直,但是主佛的鼻子已經很像中原人了。

永寧寺塔復原圖

作為北魏皇族崇信的國教,佛教不僅在龍門創建了一片聖地,國都洛陽,更是成為了佛的天堂。當時洛陽城中的寺廟達到了驚人的1300多座,城中寶塔林立,到處晨鐘暮鼓,而在這些佛塔之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高達130多米的永寧寺塔。

徐金星:北魏是少數民族,到洛陽之後,他們實行徹底的漢化改革。王公貴族都崇拜佛教,在這種氣氛下,它就修了一個非常宏偉壯觀的寺院——永寧寺。這個寺院中間是一個塔,四方形,九層,高136.71米,相當於45層樓房,真是空前絕後。

王魯湘:加上它是木結構的,所以就更了不起了。

當年這座驚世駭俗的摩天寶塔,矗立在北魏巨大的洛陽城中,無疑成為了洛陽城甚至是北魏的象征。然而這個登峰造極的奇跡,命運卻猶如天外流星,在閃過一道眩目的光芒之後,便永不再現,空留下一片廢址殘基,讓後人去撿拾當年的傳奇。

永寧寺塔遺址

王魯湘:這個方土台應該就是永寧寺塔的塔基吧。它的高度離地表有多高?十米左右有嗎?

徐金星:第一層是兩米二,第三層應該有十米左右吧。

王魯湘:當年是130多米高,應該能高入雲表了。

徐金星:而且它四周還有鐵鎖鏈垂下來,四角都垂著鈴鐺。據記載,那個大的鈴鐺像一個石甕子,非常大。

王魯湘:風一吹,聲音可以傳到幾十裏之外。

徐金星:夜深人靜的時候叮當叮當地響,確實有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王魯湘:從建造到完成,好像是花了三年時間,然後只存在了15年時間。

徐金星:十五六年吧。

王魯湘:然後一場雷擊,就毀滅了。中國古代很多的木結構建築,其實都毀於雷擊。

徐金星:是的。它是在某年的二月毀掉的。二月打雷本來是不多的,但是那一年二月偏偏打雷,還下著雨,下著雪。《洛陽伽藍記》對這次大火燒塔記載得非常詳細,而且非常震動人心。書上說當時從第八層燃起,很快形成漫天大火,皇帝派來一千名羽林軍來解救,卻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