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古代中國之所以被譽為“禮儀之邦”,教育受到極高尊崇是主要原因之一。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雖稱千古帝王,大教育家孔老夫子卻是“萬世師表”。在社會上,知識階層的地位也遠非後來可比,排序位於士農工商之首。至於教育機構,戰國時候就有了專管教育的學官,稱為“祭酒”,是位列公卿的人物;漢朝出現了正式的中央官學;地方官學也於西漢普及,私塾的創辦就更早了。官學、私學交織發展,一派“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盛況。

中國古代,文化道德主流能夠千年一同,文官制度得以領先世界,可以說完全依賴於高水準的教育。而位於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就是其不朽傑作。

朱漢民56:中國一直是以教育立國,在歷史上一直非常重視教育。特別是政府把儒家定為意識形態之後,就把教育擡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地位。從夏商周,就是中國文明起源開始,我們國家的機構中就有學校。

孔子像

王魯湘:這就是過去所說的“學在官府”。

朱漢民:對,除了“學在官府”之外,其實還有一套民間教育的學校。如果追溯源頭的話,民間學校,也就是私學,應該開始於春秋。在當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還有道家,墨家,都是私學。官學和私學,它們在中國文化史上或者中國教育史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人才培養、文化傳遞的作用。有人比較全世界這幾大文明圈,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這些宗教基本上都是由一個創教人創造的,像穆罕默德、耶穌、釋迦牟尼等,他們都是教主。而孔子的身份則很特殊,他就是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教書人,作為一個教育家,作為一個萬世師表,被供奉在文廟裏面。

王魯湘:那麽從什麽時候開始,在我們所謂的“私學”中間出現了高級形態的“書院”呢?

朱漢民:如果追溯的話,應該是從唐代中後期開始,當時在民間有一些比較小的書院。當然,那些書院可能只是秀才們自己讀書的地方,最多只能說是書院的雛形,所以並不具備一套完備的管理制度和專門的教職,還算不上比較完備的書院。

王魯湘:那正式的書院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朱漢民:我認為應該是在宋初。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北宋在建國之初便比較重視科舉考試,它拼命發展科舉,像宋真宗就常鼓勵讀書人好好讀書。

王魯湘:他還寫了一首在民間流傳甚遠的《勸學》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吧?

朱漢民:對,他就是用這個辦法來鼓勵讀書人讀書。但有一個問題:官學要國家拿財政支持,要花很多錢來辦。

王魯湘:所以財政不夠用。

朱漢民:不夠怎麽辦呢?只好依靠民間。民間讀書人很想讀書,那麽各個地方就用書院這個名稱,辦起了一種學校。所以最早的書院都是一些民間的私學,像我們所說的宋初幾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包括嶽麓書院。這些書院在當時都是由一些讀書人或者地方士紳來支持。

嶽麓書院大門

王魯湘:朱院長,書院的中軸線好像不是很正。大門前面的軸線應該是朝正東的,是吧。可是現在好像往北偏了一點點,這是怎麽回事?

朱漢民:這是明代人在修書院的時候,出於風水上的考慮所做的變動。當時修書院的看了這裏的地勢,覺得風水不是很理想,他就有意根據風水的走向稍微偏了一個角度。

王魯湘:偏了一點點,不敏感的話還察覺不出來。我一看就覺得有點偏。

朱漢民:對,它實際上是把整個大門的朝向從整體上扭了一點點。

王魯湘:往北扭了一點點,這樣風水就好了?

朱漢民:對,後來聽說整個書院很順。

王魯湘:如果不是扭這麽一點點,那麽這幅“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可能就在這裏掛不住了,就不會出這麽多人才了吧。這幅嶽麓書院的對聯,可以說是天下聞名,好像很自信,甚至很自負的樣子。

朱漢民:嶽麓書院這幅對聯是在清代掛上的。當時有一個山長57叫袁名曜,他在考慮為嶽麓書院寫個什麽對聯的時候,想到了春秋《左傳》裏面那句話“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他就把那個“雖”去掉,改成“惟”楚有材。

王魯湘:氣魄大多了。

朱漢民:他有個學生叫張中階,想到《論語》裏面有句話,叫“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孔子的意思是說現在人才很難得,但是在堯舜時代人才則很旺盛。張中階就把那個“於斯為盛”作為下聯,用到這裏。“斯”在《論語》文本中本來是指代堯舜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