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年書院,薪火不絕

教育為立國之本的認識,現在終於古今一同了,但在當初,對傳統文化究竟如何取舍,人們是經過了一些搖擺和猶豫的。雖然,把“全盤西化”和“打倒孔家店”等做法放在歷史的進程中看,有其時代的需要、局限和無奈,但是因分寸無法恰當把握,確曾傷及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例如,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典範嶽麓書院所代表的愛國主義教育精神,經世致用的教育目的,不拘一格的教學方式等等,就在相當的程度上被社會和教育界所忽視了。學校辦得像學店,知識待價而沽,學生疲於為做官、發財、謀生而讀書,以至於忘記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朱漢民:光緒28年、29年,整個書院都變成了學堂。大概才過了20多年,就有人開始批評這個現象,批評者包括胡適、青年毛澤東,當然也包括那些新儒學的大師熊十力、梁漱溟、錢穆等。他們都指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新式學校有它的弊端:只管教書,不管育人,把學校變成一個販賣知識的場所。學生到學校來是買知識,老師在學校是賣知識,師生關系變成了買賣關系。這個時候他們開始懷念古代的書院。古代的書院有一個根本性的精神,就是它很注重品德培育。書院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場所,更是冶煉人格、培養人格的地方。這是符合儒家的傳統理念的。儒家認為,培養人是最根本的教育目的,而不是傳遞知識。

嶽麓書院作為歷史遺產,其有形的遺產如房屋、建築、碑刻、匾額等文物系統,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完全恢復了。但它更重要的內在文化遺產,如辦學宗旨、人文精神、學術傳統等,我們要怎樣來繼承、弘揚呢?如何把嶽麓書院在歷史上所形成的這樣一套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納入到現代大學的體制裏,使之繼續發揮作用,這是我們當前和以後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