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鐵城肇建

13世紀初,強大而充滿野心的草原民族蒙古族迅速崛起,他們打敗金國,成為南宋王朝的頭號勁敵。1236年,宋蒙戰爭全面爆發,四川地區成為雙方角逐的一個主戰場。在這樣的背景下,位於重慶山城北邊的合川釣魚城,因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被賦予了抗擊蒙軍的重要使命。

合川釣魚城位於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的匯合口,整個山城就屹立在離江面300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人們推測,釣魚城分內城、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墻由石條壘成,一看便是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堡壘。依據文獻記載,釣魚城建成之後,當時合川地區的五個縣城全部搬到山上躲避蒙軍的侵襲。

釣魚城石刻城名

王魯湘:有沒有文獻詳細記載當年建釣魚城的時候有多少居民?

劉智63:17萬。

王魯湘:真正的軍人有多少呢?

劉智:軍人大概就4000多,整個四川四路戰區的軍隊加起來還不足五萬。

王魯湘:這麽多的人住在山上,這個天池的水完全靠天降雨吧,它不是泉水吧?

劉智:不是泉水,是天降水,但它有好幾十口自然的水井。

王魯湘:水井裏的水是泉水?

劉智:這幾十口井都是宋井,用的是地下泉水。整個城的水源來自三個渠道,一個是天降水,就是天池;還有一個是掘出的水井;另外,它還控制了很大一段江面,所以可以在江邊取水。護國寺裏面有好多宋代的井,傳說在井裏放一只鴨子,可以到嘉陵江去撈,因為它們是通著的,井水一年四季都不幹枯。

王魯湘:這個山上到處都有井,井水很清澈啊!

袁東山64:水可以用於運輸,還可以飲用,對人類太重要了。這個城的優勢就是不缺水,而當山洪暴發或江水泛濫的時候,它又不怕水,因為它在山上。守城的這批人全部是南宋當地的居民,對環境有很好的適應性,所以在戰爭過程中蒙古人很吃虧。他們雖然有很強的騎兵和進攻力,但是沒法用。

釣魚城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抗擊蒙古軍隊,其實絕不是簡單地憑借自身的地理優勢。事實上,釣魚城只是重慶地區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它所依托的是四川地區的“網狀軍防體系”。

釣魚城戰圖

1236年,陽平關之戰全面爆發,四川地區幾近淪陷。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玠受到朝廷重用,他試圖力挽狂瀾,此時,一個大膽而充滿謀略的設想應運而生。他謀劃要依托四川、重慶地區有利的山勢、江河條件,建立一套山城防禦體系,讓蒙古軍隊的鐵騎在此頓足!

袁東山:當時,四川實際上是依托6條江,就是曲江、嘉陵江、涪江、沱江、綿江和長江,以及幾十個小方山,把整個川陜戰區的政府、軍隊全部集中到這些山上,以方山為點,以江為線,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了一個整體聯動的巨大戰區,這個戰區的核心或指揮中心就是重慶。

帥府遺址

2010年,重慶市進行舊城改造,偶然地在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發現了一處古建築遺址,它保留在地表上的部分還有10多米高,這個高台建築就像天安門城樓的樓基一樣,是夯土包磚。這上萬塊的包磚上都刻有“淳佑乙巳東窯城磚”、“西窯城磚”等字樣。淳佑乙巳就是1245年,正是余玠指揮抗元戰爭最關鍵的時期。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發現,這兒就是余玠的帥府遺址。

王魯湘:整個山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就在這個地方?

袁東山:對,就在渝中區瀕臨解放碑的旁邊。

王魯湘:解放碑附近就是重慶市的一個原點或歷史建築起點,它被你們在無意中找到了。

袁東山:這是老天給我們的一個很大的饋贈。

當年余玠從毫無屏障的成都遷到了有江山之險的重慶,並將這裏作為軍事機要中心。在緊要關頭,他招賢納才,迅速摸清了當地的地理情況,創建了合理的山城防禦體系。

孫華65:這個防禦體系的建立,第一步是定重慶為中心。定了重慶以後,余玠采納了當時播州土司66的兩個謀士冉璞、冉琎的意見。這兩個謀士長期在四川活動。

王魯湘:對四川的情況很清楚。

孫華:釣魚城上面有廟,這個廟唐代就有了,在宋代的時候,貴州的田氏土司修過,所以,作為播州土司的謀士,冉璞、冉琎他們對這個廟的情況很熟悉,對釣魚城所具有的戰略地位也非常了解。余玠上任以後,他要找人拿出光復四川四路的策略,於是築了招賢館,讓有本事的人自動來報名,拿出他們的辦法。這個時候,冉璞、冉琎去見余玠,在地上畫了整個四川的地形圖,然後提出了建立山城防禦體系的策略,而這個策略的核心就在釣魚城,所以要把釣魚城建設成一個不可攻克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