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廟算(四)(第5/6頁)

更何況如今漢軍裝備和騎兵規模跟過去相比,都強大了不止一倍。

匈奴人若要來,劉徹就讓他們見識見識什麽叫做陌刀陣——劉徹雖然打消了大規模裝備陌刀的念頭,但卻也小規模的裝備了一支陌刀軍。

再加上虎賁和羽林衛的陌刀手,必要時,劉徹還是能湊出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陌刀軍團,讓匈奴人見識見識什麽叫做鋼鐵收割機。

“這事情,朕交給丞相去做,朕會傳令雲中郡,全力配合!”

這個決定一下,周亞夫立刻就眉開眼笑起來。

周亞夫很早就聽到風聲了,當今天子已經決意改變過去丞相在丞相位上一幹就十幾年甚至幹到死的傳統。

天子將對丞相和九卿以及天下官員的任期都做出限制。

據說,會以五年為一界任期,所有職位,連任不得超過兩屆。

周亞夫雖然覺得自己年輕力壯,還是能給天子和社稷繼續發光發熱個十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

但是,考慮到自己老爹的下場還有北平文候張蒼晚年的淒涼。

周亞夫就明智的知道,應該要適可而止。

況且,假如占著丞相位置太久,不單單天子心裏面會不高興,其他人也會很不爽。

與其最終眾叛親離,甚至落得身死族滅,倒不如功成身退,回家養怡弄孫,逍遙快樂。

譬如曲周候儷寄跟弓高候韓頹當,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們致仕後,身份地位和待遇,並沒有變化,反而提高了一些,天子隔三岔五就會咨詢這些特進元老,逢年過節,賞賜不斷。

所以,周亞夫已經決定,幹完這兩界,他就堅決辭相,以身作則,給後來者樹立榜樣,這樣,不止自己身家性命和家族富貴有了保障,翌日青史之上,也能留下濃重一筆。

只是,他的任期,以兩屆十年算,只剩下七年了,若以八年算,則只有五年了。

這樣一來,就涉及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政治遺產。

就算一個奴婢,死後也希望能有塊墓碑,寫上自己的名字。

何況堂堂列侯?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周亞夫覺得,自己總得留下點什麽東西,給後人,給子孫,給千萬年後的來者,讓他們知道,曾經有個人叫周亞夫,他幹過丞相,為社稷立過功,為國家做過事。

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帥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於陛前;萬裏遠征,取其社稷神器,以告天下父老。

擊破匈奴,就成為了周亞夫給自己選擇的留給後世子孫的最好遺產。

與這個目標相比,其他一切所謂堅持、底線和原則,都是浮雲了。

於是,周亞夫立刻眉開眼笑的道:“陛下聖明,臣謹奉詔!”

劉徹又道:“朕皇祖太宗皇帝曾下詔,以北地騎士,比吏員,三老……只是,朕覺得,這個標準太過寬泛,誰能為騎士,誰不能為騎士,並未說清楚,且,單指北地,豈非置天下善騎者於無物?朕甚不取之,意改之以行天下!”

這個問題,漢室上下其實早知道了。

但奈何,這是太宗皇帝的命令,臣子們那裏敢非議?

也就只有同樣是天子的劉徹能提出修改。

其他任何人,哪怕是東宮太皇太後,也不能在這個上面多說什麽。

周亞夫、李廣和郅都於是拜道:“請陛下教之!”

“朕意將太宗之詔,擴大至全國,凡戶有馬二匹以上,能善騎策者,皆可為騎士,騎士爵比五大夫,如吏員、三老,可見官不拜,可出入官署,可公車上書朝廷,但不能列市賈肆,一旦朝廷下令,所有騎士,皆需自備鞍馬,從軍征伐,卿等在朕的這個基礎上,回去與群臣商議,完善,制定所謂善騎策之標準,甚至可以將騎士以騎術和戰術水平,分為上中下三等,其特權不一,卿等制定之後,鹹於書策,朕將親覽而用之!”劉徹緩緩地說道。

這個所謂的騎士階級,其實就是劉徹在漢室全民皆兵政策和北地騎士政策上的改進版,同時也是一個擴大民間兵源的政策。

這樣,那些有條件,符合騎兵要求的百姓,就會自己去訓練和磨礪自己的騎術。

國家就有了可靠和合格的兵源來源。

更重要的是,借此,劉徹能擴大統治階級的覆蓋範圍。

將那些草莽英雄豪傑,全部納入體制之內。

配合考舉制度,將天下文武英雄豪傑,一網打盡,這個政策實施後,劉徹就可以裝逼的對人說:天下英雄已盡入吾甕中矣。

至於反對者?

不會有什麽反對者!

漢室民間尚武之風極烈,上至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甚至就是印象裏文弱不堪的書生,都掌握著武器和殺人技術。

漢室的民間持有弓箭和刀劍的比例,甚至比後世米帝的持槍率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