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磨刀霍霍(二)(第3/3頁)

這支總兵力接近了兩萬五千人的主力,將成為漢軍的拳頭,作為砸開高闕要塞和匈奴人主力決戰的利器。

而在雲中的左翼,程不識將統帥樓煩軍,陌刀兵和一部分的雲中郡兵,直插梓嶺。

假如梓嶺之敵,匈奴的若盧部族識趣,那就不管它。

倘若他們想出來刷存在感,那就碾碎他們!

程不識所部的主要任務,還是為義縱主力,掃清道路,並且引誘匈奴主力決戰。

此戰,漢軍出塞的總兵力,將達到六萬余人。

其中騎兵超過四萬!

大軍兵分三路,最終在高闕城下會師。

而之所以選擇三路出兵,而非是集結成一個拳頭。

倒不是漢室和劉徹對匈奴人的戰鬥力有多麽低估,或者說自信心已經膨脹到了可以無視匈奴人的地步。

之所以兵分三路,這其實是迫不得已,不得不如此!

你可以試想一下,六萬大軍的規模,有多麽大?

毫不誇張的說,即使只是六萬人站在一起,也是密密麻麻,完全看不到盡頭的龐大軍陣。

更別提,漢家騎兵的標準配置就是一人雙馬。

再加上步兵的重裝備和武器。

你可以想象一下,這樣一支大軍,行進在一條道路上的情景。

那幾乎就跟苻堅說的一樣了。

足可以投鞭斷流,每人吐口吐沫也足以匯成小溪。

而他們每人在路上踩上一腳的話……

哪怕是以堅固和實用著稱,在這個時代堪稱BUG的秦直道也足以踩個稀巴爛。

甚至哪怕是水泥路,哪怕是柏油路,恐怕也經不起六萬大軍的踐踏。

而漢軍出塞,可不僅僅只有軍隊。

還有龐大的後勤民夫隊伍。

而這些人的數字,起碼是軍隊的四倍!

以現在中國的道路情況來說不存在一條可以維持如此之多人馬往來,馬蹄踐踏的道路。

假如硬要一路出兵,那結果只能是——大軍出塞後,民夫們和補給物資全部陷在泥濘之中,動彈不得。

其實,哪怕是兵分三路後,道路的壓力也依然龐大。

僅僅是為了準備隨時修葺道路和疏通交通,漢家就已經做好了動員十萬以上的民夫的準備!

這也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局限性。

沒有鐵路,沒有水泥路,更加不存在飛行器。

人類,只能肩挑手提,跋涉在泥濘和寒風之中。

每一口送到前線的軍糧,都可能在道路上被消耗掉三分之二。

所以,歷史上,武帝才會迅速的耗盡他的國庫,最終甚至幹出了連小孩子也不放過的政策。

想到這裏,劉徹也是嘆了口氣。

這是客觀事實。

打仗,哪有不花錢的?

現在,他唯一的希望,大概是這次戰爭,能帶回足夠多的戰利品來填充國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