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雄心(一)(第2/2頁)

這必然要求該文明,必須有足夠大的識字的受過教育的人口基數,從而誕生出那些需求量越來越高的精英人才。

自然,這就要求文字必須簡潔,而且不能給孩子和青少年造成理解和閱讀、書寫障礙。

現行的小纂,是古文的終點。

它從遠古而來,承載著先王和先民的思想,以及諸夏文明的文明結晶。

它將先王以及先民的智慧,傳遞至今。

但現在,它的歷史使命已經終結。

諸夏文明要再進一步,點燃高等文明的火光,就必然需要一種更簡潔書寫更方便理解更簡單的文字。

而隸書,就是歷史選擇的必然。

它是一種革命性的字體形勢,同時也是一種人民為了方便和便捷自行創造的文字。

就像後世的簡體字,這是歷史發展和文明進步導致的必然。

這種革命性的字體,非常適合在紙張之上使用、書寫。

而且結構優美,易於理解,便於人民接受。

哪怕是劉徹不站出來,推廣它,普及它,將它捧上神壇,點燃神火。

只要再繼續發展下去,不出十年,它就自然而然,肯定會占據主流地位,成為公認的書寫文字。

沒有別的原因。

就因為它簡單、工正,便於書寫,適合傳播和教育。

這就夠了!

至於反對聲和質疑聲。

這是肯定會有的,也一定會有的。

然而,劉徹相信,歡迎的人,支持的人會更多。

中國這個文明,從來都是向前看的。

諸子百家,哪一個不是懷著對先王和先賢的崇敬之請,放眼未來的產物?

易曰:通其便,使民不倦。

詩曰:九變復貫,知言之選。

就是這麽個道理!

望著會場的情況,劉徹提起綬帶,帶著汲黯,走到石渠閣的主體建築之中,與正在跟司馬談等人一起緊張的計算著全新歷法的司馬季主等人打了個招呼。

就像文字一樣,現行的顓頊歷,也已經不再適合繼續作為中國的歷法使用了。

不合用的東西,就該放棄掉。

當然,跟小纂一樣,劉徹是一個非常愛惜和尊崇先王和先民的智慧以及文化結晶的帝王。

新的產物,取代舊的產物,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但舊文字、舊歷法,就不是說沒有用了就丟掉。

而是應該保存下來,讓後人看看,讓後人知道,祖先和先民,篳路藍縷,有多麽艱苦。

更讓子孫後代知道,自己的源頭和自己民族的歷史。

這是最好的愛國主義素材,更是留給後世人研究的最好的档案。

所以,劉徹會將它們都保護起來,編輯成冊,收藏在皇室档案館。

不僅僅是顓頊歷和小纂,劉徹甚至已經下令,征召了大批的懂得銘文和大纂的學者。

趁著現在知識界和文化界還有人懂它們,還有知道它們的發展歷程和背後的故事。

將它們用文字的形勢,永遠的記錄下來。

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諸夏帝王應該去做的事情。

據舊以鑒新。

在緬懷和尊崇先祖的同時,站在先王和先民的肩膀上,總結祖先的智慧和經驗,結合當前形勢,繼續向前,將自身的文明不斷提高。

直至世界盡頭,直至那星辰大海的未來。

所以,其實此刻,司馬季主等人已經早已經完成了全新歷法的計算,只差復核和審議了。

他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在整理顓頊歷。

將這個曾經陪伴了諸夏文明數百年,指導了中國人民數百年的農業教科書,再次的重新編輯。

從歷史記載,推算這部歷法走過的道路,還原它最初的面貌和數百年來的演化之路。

見到劉徹到來,司馬談和司馬季主都微微起身,表示尊敬。

劉徹看著兩人,微微一笑,道:“兩位愛卿辛苦了!”

司馬談和司馬季主都是搖頭笑道:“不辛苦!”

制定歷法,重定星辰日月的運行軌跡,推算天時,這怎麽能叫苦?

這是大大的樂事!

哪怕是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們也會含笑而逝。

因為,這是每一個士大夫文人的最高夢想和終究理想。

正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中國文化裏,死從來不是可怕的事情。

真正可怕的是,羞辱先王,褻瀆大道,為萬世唾棄。

仁義道德從來不是儒家的專利。

就像大一統不是儒家發明的名詞,就像“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是儒家獨有的氣勢。

事實是,這些東西,是諸子百家都所共有的。

只不過在後世,被儒家自己戴到自己頭上,然後告訴世界:這些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