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遭遇

前來投奔太平軍的是一夥因李定國退兵後歸路遭清軍截斷,而不得不散落在新會附近的明軍殘部,他們的領頭人叫齊豪,隊伍裏的人又稱他為“四哥”。說起來,這齊豪並非南方人,而是鳳陽府人士,且還是來頭頗大之人,和張獻忠瓜葛不淺。

崇禎九年,張獻忠率軍攻破中都鳳陽時,時年只有十八歲的齊豪因餓得活不下去,又見農民軍勢大,連大明皇帝的祖墳都給刨了,腦子一熱便索性參加了農民軍,其後便跟著張獻忠的軍隊到處轉戰,做起了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只為求口飯吃的賣命勾當。因他年輕,又幼時學得幾手拳腳功夫,故而這幾年征戰下來不僅沒有送命,反而在軍中漸漸出人頭地起來。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占湖北後改武昌為京都,自稱大西王,其部農民軍也隨之稱為大西軍,這年已經25歲的齊豪在大西軍中也成了一名軍官,手下管著幾百號人,算是個不大不小的人物了。後來張獻忠見李自成已占領北京,便決定入川建立屬於他的基業,命令大西軍向四川開進,身為大西軍的一員,齊豪自然也跟著入川。

崇禎十七年八月,大西軍進攻重慶,此役齊豪因沖鋒在前,率先執殺明巡撫陳士奇立下大功,被張獻忠破格提為身邊親軍營將。大西軍占領成都後,張獻忠改成都為西京,正式建立大西國,改元大順,以崇禎十七年為大順元年,置內閣和六部,對前明投順官吏加以任用,以汪兆齡為內閣大學士兼左丞相,嚴錫命為大學士兼右丞相。

大西政權建立後,張獻忠即開始經營四川,招攬流民,恢復生產,他嚴厲鎮壓橫暴地方的前明官紳和地主,在大西軍內部則嚴格約束士卒,不許淫掠,對違紀者有由“捆打”至“梟示”的處罰。同時張獻忠還命令釋放前明獄中囚犯,將各府縣的庫金銀賑濟流民。張獻忠的這些措施使得四川人心短時間內得以安定,過去曾受前明官紳地主壓迫的奴仆或紛起暴動響應大西軍,或向大西政權的地方官府告發故主罪狀,使其受到制裁。

同年,張獻忠改革大西軍制,特設大西軍各部為120營,每營都設總兵。齊豪更由張獻忠親自點名提為這120名總兵官之一,其頂頭上司便是大西皇帝義子、定北將軍艾能奇。

大西軍經營四川期間,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已在清軍進攻下逐漸敗亡。清軍占領黃河流域各省後,分兵南下。偽清順治二年,清廷派人入川向張獻忠招降,被張獻忠以己為漢人絕不降虜嚴加拒絕,並召集文武計議抗清,恢復中原。

順治三年八月,清肅親王豪格統兵逾劍閣入閬中,張獻忠聞訊親自率大西軍主力迎擊,至西充的鳳凰山,清兵猝至,因疏於防備,大西軍一時未及投入作戰,結果混亂中,親自敵前察看的張獻忠被清軍弓箭射死。

張獻忠戰死後,面對豪格大軍的進逼,大西軍群龍無首不得不向南撤退,此時大西軍後面是窮追而來的清軍,前面則是憑借長江扼守的南明軍隊,大西軍幾乎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彼時軍中人心混亂,士氣低迷,不少大西軍在四川招收的士兵都紛紛開了小差,更有不在少數的軍官攜金潛逃。面對此危局,齊豪卻堅定的相信大西軍不會敗亡,他竭力約束部下,使得其部成為少數幾支沒有士兵逃跑的營頭,得到艾能奇的誇贊。

為了應對危局,張獻忠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一致決定把幹涉大西軍指揮的張獻忠皇後和臣相汪兆齡處死,四人也同時各自恢復原姓,形成大西軍由四將軍領導的體制。四人中孫可望原來的地位和威信比較高,年紀稍大,又讀書識字,故而被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共推為首,成了大西軍余部的最高指揮者。

解決了內患後,大西軍余部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的領導下,集中於四川綦江,收集潰散,重整隊伍。在此次重整中,張獻忠所設的120營被裁撤,齊豪所部被直接撥入艾能奇麾下調用。其後,在孫可望等人指揮下,重整後的大西軍一舉擊破據守重慶的南明總兵曾英部,曾英落水淹死,部眾潰逃,大西軍由此渡過長江天險,進入遵義。由於清肅親王豪格派遣的軍隊追蹤而來,大西軍繼續南撤,進入貴州,順利地占領了省會貴陽。

明貴州按察使張耀、布政司參議曾益、都指揮使陳瑞征等逃到定番州,拼湊了一批兵馬負隅頑抗大西軍。孫可望遂派定北將軍艾能奇領兵進攻這股明軍殘兵。此戰,齊豪被艾能奇委以前鋒,於二月十二日率先攻克定番,生俘貴州按察使張耀。後困所占地區地方殘破,到處是一片荒蕪,軍中糧食接濟不上,艾能奇被迫帶領齊豪等人回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