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好話與你們說

鹽城縣民多是洪武年間打蘇州遷移過來,民間謂之曰“洪武改遷”。境內大姓者有吳、楊、張、王、周五家,官府若是有事,通常便是與這五家大姓族長商議辦理。不過若是其他小姓有功名者,亦有商議之權。

周大朗初至鹽城時,縣境只有丁口四千余人,經大朗五年治理,招集流民,如今有丁口八千余,其余未成年丁亦有三四千,內中縣城居民占了一半,余者散於鄉間,各成集鎮,裏正管之。明制,男子自十六至六十為丁,婦女為口,官府派征丁銀、徭役皆以丁口為準。大朗能在五年時間將本縣丁口增加半數,卻是難得的治材了。

鹽城縣的士紳多是在明朝有功名,出過仕的,不過畢竟是江北之地,肯定不如江南那麽人文薈萃,大官雲集,因此這幫士紳多是些低級官員,如在籍鄉紳陳之元做過南京戶部主事,又有那楊德清做過崇禎朝徐州府下某縣的學官,其他還有曾為登州通判的趙某、松江某縣縣丞的楊某,此外還有一二舉人功名者,秀才不過五六人。

這日,一幹鄉紳俱是到齊,大朗於衙門召見了他們。因事先叫差役說得明白,故而五大姓的鄉紳俱是到全,其余小姓有功名在籍的也都奉召前來,各裏正也是全部到齊,無一人漏了。

一眾鄉紳先是齊齊給大朗作了一輯。清朝承認明朝的功名,願意做官都給官做,甚至還能比明朝官大上一級,故從前周大朗這個知縣是受不得這幫士紳下跪的,因為不知他們當中哪個會突然起意出籍仕清,現在鹽城重新歸明,這幫人的功名更是自明朝而來,大朗更不敢怠慢他們,只受了眾鄉紳半禮便行謙讓。至於那幫裏正,卻一個個都是磕足頭後才得起身。

周大朗示意眾人坐下後,款款說道:“諸位父老,今日召你們前來非為別事,只為如今朝廷頒下嚴令,為免諸位受那無枉之災,故本縣特請諸位前來說道此事。”

一幹鄉紳在衙門中都有消息,知道淮安府來了公文要周大朗整頓鹽務,但具體如何整治法,他們卻是不得知,因此都沒有說話,只看著大朗等他的下文。無人接話,大朗感到無趣,輕咳一聲,緩緩與一眾士紳說了。

見眾人聽得聚精會神,大朗微一點頭,道:“如今大明中興,南都恢復,朝政清明,上理下順。這鹽務的事從前一直亂著,爾今必須要整頓,上面下了嚴令,本縣不能不辦……”說到這,話鋒一轉,卻道:“本縣知道你們當中有不少人和鹽販多少有些勾連,此前本縣睜一只睜閉一只眼,只要你等不是太過出格便罷了。現在卻不行了,功令森嚴,你們必須收手,萬不能對抗王法。當真大兵過來,吃苦的還是你們。本縣勸你們勿要為了一點蠅利而害了一家老小性命。另外,本縣還有句話,你們要帶到那些逃人鹽販那,便是現在已經沒有什麽逃人法了,大家自此以後都是大明子民,不必再東躲西藏,只管到縣裏來報備,本縣這給你們造冊,從此上了黃冊,分你們田地,好好耕作納糧便是,有甚難過日子?你若再躲在那私自煮鹽,挑運販賣,撞上關卡巡兵,擔驚受恐的又何苦來哉?東住住,西藏藏,流來流去,沒一日安穩居停,藏頭露尾,終是叫官兵拿了,甚是犯不著。”

“縣尊說的是,我等定將縣尊所說帶到。”

眾鄉紳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都紛紛表示領悟了知縣好意。

周大朗拿來案邊的茶碗飲了一口,順了順氣,又道:“諸位如今要知,整頓鹽務乃本縣現今第一急務,朝廷特設鹽務大使負責此事,地方各官也以緝捕私鹽為來年考核要績。因此本縣對緝鹽一事分外看重,亦請諸位能夠協助,萬不能因一己糊塗而害人,要明白這法令的厲害,免誤了身家性命,後悔不及。”

一氣說完,大朗自感說得不謂不全,也不謂不動人心,更是說得明明白白,不夾文夾白的,讓人聽著不真切,擡眼去看眾鄉紳和裏正們,見都是凝神秉氣,似有所悟,心下不由開懷,定了片刻,揚聲問道:“本縣該說的都說了,諸位可有話說?”

縣尊這話自然不是問裏正們的,眾鄉紳彼此互望,稍後便由楊之元起身代大夥說道:“這私鹽害人害己,縣尊勸諭甚是合理,我等記下了。”

大朗聽後,卻是擡手道:“光記下不行,你們回去後務必要勸諭族下之人不得再販鹽,要那逃人鹽販自個來衙門報備,免得惹禍,若是牽涉到你們,本縣可保不住,到時免不得株連進去。”

楊之元忙點頭道:“我等明白,縣尊放心好了。”說完,微欠身子,以為大朗已把話說清,便要與眾人一道告退,不想,大朗卻是擺手道:“不急,還有一事本縣要與諸位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