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告鄭經書》(第2/3頁)

占領呂宋,控制東南亞的經濟利益確是很大,但是得周士相能夠承受大量人力物力、錢糧的消耗,更得從國內大量移民,使一些關鍵地方的漢人數量足以壓制當地土人。但無論怎麽辦,遠征呂宋在眼下都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打贏這場戰爭,趕走西方人,控制東南亞海道,為中國的未來發展贏取先機固然是好事,可這卻非一年兩年就能辦到的,至少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四十年才可以辦到。

太平軍在東南亞占領的地方越多,需要的駐防兵力就越多。戰果越大,戰線也就越長,到時處處都要設堡派兵,處處都要防範經營,結局必然像一座突然拔地而起的高樓,卻根基不穩,樓上也是到處開縫,四處漏風。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解決國內——恢復增加人口,從而可以在未來源源不斷的向海外遷去新移民,用時間讓海外真正成為中國之國土。

種種考慮之下,周士相打消了遠征呂宋的念頭,這個念頭聽起來是不錯,咬牙以自己的個人威望強行推行倒也可以一搏,但風險和代價太大。真要想做成這件事,至少也得解決了滿清和吳三桂才能著手。

周士相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活多久,他今年已經32歲,這個時代的平均壽命卻不到30歲。

也許他可能幾年之後和鄭森一樣年輕早逝,也許他會活到50歲,60歲,甚至80歲。但究竟能活多久,誰知道呢。就如在來到這個時代之前,他又何曾想過自己的將來會有這般時空奇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管他去呢。

人不能好高騖遠,得腳踏實地。走一步看一步,踏踏實實的先將眼前這一步走好,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周士相選擇先解決國內,再圖謀海外,為此,他必須按住自己心頭的怒火和沖動,可西班牙人對漢人的大屠殺卻讓他怎麽也咽不下這口氣。不做點什麽,他這心就好像空蕩蕩的,難受。

但做點什麽呢?

周士相陷入沉思,鄭襲和黃昭他們發現齊王突然不吭聲,都有些困惑,不明白這位年輕的王爺在想什麽。

甘輝也無從猜測,鄭軍的一些文武甚至在想是不是藩主和黃昭的話讓齊王不高興了。

“齊王,思明有個教士名叫李科羅,此人和呂宋的西班牙人總督有聯系,若齊王欲為呂宋我國之人伸討,可使此教士向西班牙人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我國之人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

說話的是劉國軒。聞言,周士相心中一動,既然無法在軍事層面上著手解決這件事,那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外交層面上對西班牙人施壓了。但是真這樣做了,事情會不會如萬歷年間那次一樣,西班牙人再次將怒火撒在華人身上,進行第四次大屠殺?

外交是姿態,是向對方表明態度的一種宣示手段,可這手段卻無法決定對方是否願意聽從。想讓對方知道後果,感受到確實危脅,從而妥協,還在於軍事力量的展示。展示出可以渡海而來,為死難華人伸討的實力。

遠征呂宋不能,殺雞儆猴卻能。

猴自然是西班牙人,雞,當然是海峽對岸的荷蘭人。

前世的鄭森在大敗於南都之後都能攻下台灣,趕走荷蘭人,我為何不能做到?

就算沒有殺雞儆猴的意思,周士相也決心收復台灣,因為荷蘭人實在是沒能摸清楚中國內陸的實情,他們竟然愚蠢的和要快完蛋的滿清簽約訂款。

周士相不明白滿清是怎麽和荷蘭人搭上線的,印象中的滿清可不是這麽擅於和“世界”打交道的對手。不過這樣也好,滿清也好,荷蘭人也好,本就是他要解決的敵人。現在兩個敵人勾搭在了一起,那正好收拾掉。

周士相沒有將出兵收復台灣的念頭告訴鄭襲等人,因為鄭經還沒有解決。他采納了劉國軒的建議,派人去找那位叫李科羅的西方教士,通過他向西班牙人遞交國書。同時,他命令軍情司派人到呂宋去和當地的華人取得聯絡,偵察西班牙人的軍事力量和駐地港口情況。必要時可以給呂宋等地的華人宗族首領以大明官職,並秘密輸送火器給他們,以幫助東南亞各地的華人組建軍事力量,使得他們在再次面臨白人欺壓屠殺時能有自保之力。

除此之外,周士相則以定武帝的名義通告東南亞的華人,大明朝廷從未將他們視為賤民,海外華人皆是大明子民,受大明朝廷保護,大明的科舉同樣對他們開放。這意味著,自即日起,凡海外華人都可以歸國參加大明的科舉,中舉之後可以做大明的官。這個措施比任何一個手段都更有效,更加能讓海外華人對大明生出赤子之心,也更能讓他們在心中生出自己乃是大明子民,而不是海外賤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