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保衛開封

江南右軍繼續向歸德進軍後,唐三水一直盼著李來亨改變主意來擋他,可直到歸德城下,也沒見李來亨派兵來,甚至連個探馬都不曾見到。無奈之下,唐三水也只能以“救星”的形象進入歸德城。

江南右軍的到來,讓歸德知府趙誠信歡喜的就差喜極而泣了。他親自帶著城中士紳出城迎接唐三水,喊出“提督大人”時,險些就當場落淚。

趙誠信是真的感激唐三水,感謝江南右軍,他發自肺腑的希望江南右提督大人能夠長命百命,希望江南右全軍將士都能升官發財。在此之前,他提心吊膽了七個多月,整個人足足瘦了一圈,原先寬大的官服都改小了兩號。

提起這七個多月,趙誠信當真是一肚子委屈。

自打去年忠貞營進入豫東地區後,趙誠信作為歸德知府,便向開封的河南巡撫賈漢復告急求援。在等待援軍的同時,他嚴令各縣駐防綠營立即退入府城,一切不能帶走的物資全部焚毀,以求達到堅壁清野,迫使忠貞營退出歸德的目的。只是,從豫南過來的忠貞營進入歸德之後,卻沒有如趙誠信所願退走,或轉向他方,反而在歸德境內打轉,不時還向歸德府城發起進攻。

趙誠信不知道,他視為大敵的忠貞營“大寇”們不是不想離開歸德,而是實在沒地方可去。歸德綠營雖然焚毀了各縣儲糧,但他們時間有限,還沒法將鄉下也一掃而空。歸德一府,在河南各府中還算好的,雖然人口和錢糧不及開封、鄭州、洛陽等大府,可比南陽、汝寧等地卻是強得多。因此忠貞營在城池以外,還是勉強能夠找到一些糧食。當然,這些糧食的背後自然是歸德鄉民的血淚史了。古往今來,這些鄉民的血淚,從來不會被記入史書,無論對他們施暴的是哪一方。

大寇們不走,趙誠信也只能盼著賈巡撫能發兵來援助歸德了。他日日夜夜盼著援軍,可是盼了半年,卻也沒等到一支兵馬前來。城中的糧食倒是不缺,歸德畢竟是府城,又早早有了準備,就是再守上個一年半載,城中軍民也能撐住。可孤城困守的滋味實在不是人受的,盼星星盼月亮卻看不到一點希望,就是再堅強的人也總會有頹喪的時候。

趙誠信沒有埋怨巡撫賈漢復遺忘了歸德,也不敢怪欽差大人鰲拜拋棄了歸德軍民,他也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十座歸德城也及不上一座開封府。大清想要守住中原,就絕不能放棄開封。圍繞開封一帶的大戰,關系也不僅僅是中原的得失,而是北方的歸屬,是大清的存亡。

歸德,從一開始就是棄子。這一點,趙誠信比任何人都清楚,可是中原的得失,大清的存亡跟他有什麽關系,他只想保住性命而矣。說氣節,趙誠信身上沒有多少,要不然當年他也不會先降闖再降清。可是再怕死,趙誠信也不敢降明了,因為他的家眷都在北京,他若是降了,一家老小就會沒命。他不能為了自己一人的性命,就害死自己的兒孫吧。

從前,清朝有“不死於賊便死於法”的酷令,在這條酷令的震攝之下,各地守城官員都能做到視死如歸,甚至於與城同殉。然而,自從太平軍崛起嶺南,一直揮軍打到江南後,這酷令已經沒有多少官員再當一回事了,甚至清廷自個也不敢再因為棄地而斬殺守城官員。反而對投降了明朝的官員們暗中許諾,只要重新歸降便計往不咎,可是在清廷已經勢弱,眼看著就要朝不保夕的情況下,那些投降了明朝的官員們還沒有人蠢得再倒回去。如已經歸降明朝的原湖廣總督張長庚、江寧巡撫蔣國柱等人,都曾經得到過清廷的保證,可他們卻不約而同的將清廷的秘信交了上去,並且將送信的細作抓進了大牢。

識時務者為俊傑,從來不是一句譏諷,而是真理。大勢已然在明不在清,這時候,俊傑自應要識時務。

在當前這個形勢,如果繼續實施酷法,因為棄地而殺守城官員,所起的效果只能是相反。至少,這些棄地的官員沒有投降明朝,比起那些明軍還沒到就易幟的官員好得太多。所以殺了這些棄地官員,只會讓人心更加心寒,對大清更加失望。不能以酷法震攝,清廷便只能采取其它的辦法來保證下面的官員不會大規模投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前年臘月的時候,老臣寧完我向順治上了個折子,提出今後凡出任知府、同知以上官員者,必須將其家眷遷至京城,以此為人質,從而能讓那些守城官員們有顧慮,進而能夠堅守於城。這個主意相比酷法要委婉得多,且更有效果,畢竟人有親情,沒有人願意因為自己而害死親人的。

順治果斷的采納了寧完我的主意,叫吏部具體商辦。結果,趙誠信很不幸的成了這個新令的第一個受害者,原本在山西老家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連同兒媳、孫子都被遷到了京城。美其名曰是要解官員後顧之憂,但誰不知道那就是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