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路易波拿巴的權術與自相矛盾(第3/4頁)

當然有這回事了!我就是親身經歷者啊!

“抱歉,對此我不是特別清楚……”夏爾臉上閃過了一絲遲疑和尷尬,“您也知道的,因為政治立場的關系,我爺爺和他的兄弟關系不是特別好,已經很多年不怎麽往來了,只是最近因為國民自衛軍的事才往來多了一點兒……”

“特雷維爾侯爵對我們的忠誠,真是讓人感動至極。”路易·波拿巴點了點頭,然後饒有興致地盯著夏爾,“那麽,夏爾,如果這事兒是真的,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麽處理呢?”

夏爾表現得有些為難。

“夏爾,我將公開對特雷維爾公爵的行徑發出批評,並且資助那些因此流離失所的人。”還沒等夏爾回答,路易·波拿巴就說出了自己的決定。

然後,很快他又放低了聲音,叮囑夏爾。

“另外,這陣子你找個機會去告訴特雷維爾公爵一家,最近對我們有不少幫助,我是十分感謝的,而且會有所報答。請他不要將我必須說出的那些話放在心上。我想,作為卓有成就的政治家,特雷維爾公爵是會明白我的意思的。”

一邊痛斥特雷維爾公爵一家,邀買人心並且為自己博取名聲;一邊在私下安撫公爵一家,感謝對方之前的幫助,並且許諾未來給予好處。對路易·波拿巴的這種兩面派手法,夏爾倒不是特別驚奇。

倒不如說,這是所有政治家所必備的技能。

“這樣就好。”路易·波拿巴仍舊看不出喜怒來,“夏爾,你放心吧,這事兒絕對不會牽涉到你的身上,我只會怒斥公爵一家的過火行為而已。”

“過火行為”。

也就是說他定的基調是“不否認特雷維爾公爵一家奪回產權的合法性,只是手段過於激烈”。這樣,在討好了那些小農的同時,他又不至於得罪其他有產者。

同時,他又不動聲色地安撫了夏爾,以便不至於寒了他的心,繼續讓他給自己效命。

不愧是一流的權術家啊!真是厲害。

夏爾在心裏默默地贊了一句。

“謝謝您。”夏爾連忙鞠了一躬,表示自己對他的決定毫無異議。

路易·波拿巴又微笑了起來,仿佛是在安慰夏爾似的。

“你能這麽想就好。哎,我們如今不得不去討好那些農民了!誰叫他們人多!而且又有了選票!夏爾,他們的選票,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想要通過總統選舉一步登天的話。”

大革命不僅給法國帶來了劇烈的震動和超過二十年的戰爭,也給法國的經濟體制和階級力量帶來了極為深刻的變化。

原本基本屬於貴族和少量富裕平民的土地上,因為斷頭台和槍炮的作用,憑空出現了一個龐大的自耕農階層。他們不是大革命的主導者和推動者,卻在大革命的領導人紛紛走上斷頭台、拿破侖帝國建立又毀滅的紛紛擾擾的二十年間成為了最後的得利者群體。

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保住這一份來之不易的財產,讓一切都保持現狀。

當現狀看上去岌岌可危的時候,他們就會呼喚英雄——而路易·波拿巴,就準備扮演這種英雄。

然而,這也僅僅只是扮演而已。

路易·波拿巴在他的二十年帝國裏,並沒有像他許諾的那樣,成為農民們的保護神,在勢不可擋的工業化大潮當中,雖然緩慢,但是農民們仍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

第二帝國並沒有去改變這一潮流,他們也做不到。

在近代和現代歷史上,有很多通過相對或者絕對的武力優勢,強行改變一國的土地所有權分配制度的例子,除了法國大革命,以及中國和蘇聯的革命之外,最近的兩個例子,是在二戰的兩個戰敗國——德國和日本之中。

在二次大戰勝利後,盟國希望徹底鏟除掉德日這兩個侵略國家的軍事貴族集團,除了政治打壓之外,破壞他們的經濟基礎也是重中之重。因此,蘇聯在德國、美國在日本分別進行了影響深遠的土地改革,極大地改變了兩國原本的土地體制。

在德國,蘇聯人沒收了所有超過一百公頃(二百五十英畝)的農莊,屬於“戰犯(納粹官員和納粹軍隊高級軍官)”和納粹政府的土地也全部沒收,然後將,它們分割成了一片片十五到二十五英畝的小片地產,無償地交給了東德無地的農民。

而在日本,美國人的方法要稍微溫和一些(當然實質是一樣的),主要采取贖買手段,他們透過扶植起來的日本政府,在實質上廢除了戰前日本帝國所實行的寄生地主制,將所有超出標準的土地(北海道為12公頃,其他地方為3公頃),全部予以沒收。

從這一點來看,路易·波拿巴的思想和美蘇的現代主義思想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