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五七章 文武雙臂

天高氣爽,這是一個好天氣,楚歡的心情總算還不錯,原因有二,其一便是從坤字營將物資幾乎全都運回來。

按照兵部司的出庫清單,被東方信調走的物資,幾乎是原封不動拿回來,而這些物資,重新歸入了兵庫之中。

楚歡當前最大的目標之一,便是征召總督禁衛軍,雖然已經上書朝廷,需要朝廷提供裝備物資,但是楚歡很清楚,且不說這道折子目下還在路上,就算過些時日呈到了京裏,朝廷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調撥兵器裝備過來。

東南還在打仗,更讓人心驚的是,東南戰事未息,京畿後方再次起火,河北道青天王的義軍卷土重來,如同狂風暴雨,迅速將本就不平靜的河北道攪得天翻地覆,楚歡心中一清二楚,如果說在青天王卷土重來之前,朝廷在應對東南戰事之余,還有閑暇往西北這邊看一看,如今的形勢,朝廷的精力已經無暇顧及西北,本就所剩無幾的精力,必然轉向河北。

裴績曾經與楚歡分析過,皇帝調派楚歡前來西關,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掣肘朱淩嶽,拖延時間,讓西北不至於成為朱淩嶽的天下。

那時候楚歡也贊成裴績的想法,皇帝為了讓楚歡掣肘朱淩嶽,必然要給楚歡一些底牌,例如重建總督禁衛軍,例如朝廷調撥一批軍械裝備前來,楚歡之前也覺得皇帝必然會支持,但是形勢萬變,先前本來板上釘釘的事情,如今是風雲驟變,楚歡並不懷疑皇帝有心要支持自己,但是他卻懷疑皇帝如今是否還有這樣的能耐。

大秦的國力早已經是今非昔比,國力日衰的時刻,被西梁人進占西北,那本就耗費了大秦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前門驅虎,這後門入狼,天門道起事,又讓帝國耗費巨大的國力去應對,楚歡在戶部待過,大致也知道帝國的底子,應對天門道,帝國或許還能勉強湊合,但是青天王在河北一鬧,帝國的財力和物力已經是捉襟見肘,如果說皇帝的既定計劃之中,會給予在物力上的一定支持,那麽河北的變故,讓楚歡心存的希望大打折扣。

河北就在京畿後方,後院起火,皇帝不可能不去關注,而西北距離京畿遙遠,救火自然從後院救起。

楚歡知道裴績說得對,就算自己真的智慧過人,就算自己真的武功了得,就算有西關士紳的支持,但是沒有一直可供自己驅使的軍隊,那麽自己根本無法在西關立足。

重征禁衛軍,刻不容緩,可是如果沒有兵器物資,征召過來的兵士手無寸鐵,那實在沒有什麽戰鬥力可談。

好在如此時刻,自己從坤字營將這些軍些物資拿回來,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楚歡心情不錯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裴績一手主持的征兵已經開始,當物資從坤字營運到兵庫的第二日,由楚歡親自簽署的征兵令便已經頒布出去。

征兵令對參軍人員的條件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對於身高和體重,有著一定的限制。

這倒不是楚歡以貌取人,楚歡知道,古往今來,無數豪傑的外形都是其貌不揚,有才幹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外表,有好的外表,也不一定有能耐。

但第一批征兵,按照裴績的要求,主要是鍛煉出一批禁衛軍的兵士核心,這批軍士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楚歡列出的十三項特種訓練法,沒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實在是很難撐下去,而且楚歡和裴績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那就是目下征兵的主要目的,是一個“兵”字,是要征召一批勇敢強悍的西北子弟。

楚歡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他甚至已經與裴績商量好,征兵與求將是兩碼事情,等到建立了禁衛軍,再發布求賢令。

這種時候,首在建立一直強悍的軍隊,如此才能在西北紮下根基,在如今的情況下,外人都覺得楚歡實力薄弱,實在很難有多少人才會投奔到楚歡的麾下。

雖說征兵令的條件有些苛刻,但是在經受過戰亂的西關,卻並不是困難的事情。

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西北人的身體素質在整個大秦帝國十六道中,名列前茅,在西北的風沙之中,他們不但擁有著強健的體魄,也擁有著關內人難以比及的意志力。

西北人骨子裏好戰,一直以來,關內出文士,西北出將軍,征兵令頒下之後,以總督府的名義,由裴績作為籌劃人,調用兵部司的大小官吏,設立了多處征兵之所。

因為第一批征兵的數量有限,所以征兵的地點只是設立在越州境內,並沒有擴散開去,在征兵令之中,對於兵士的待遇,也有詳細的介紹,通過首選的應征者,將會被組織起來,開始進行十三項特種訓練,優勝劣汰,直到征滿八百名編制,而這八百兵士,正式編入總督禁衛軍,享受禁衛軍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