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四章 你三千來我一萬(第2/2頁)

本來楚歡還擔心在三縣施行均田令,當地的豪門世族必然會起逆反心理,甚至因此而大動幹戈,但是羅定西打著自己的算盤,卻是弄巧成拙,倒是幫著楚歡先行清理了三縣的諸多大戶,讓楚歡的均田令在三縣施行起來更為容易。

三縣有影響力的豪門大戶遷走,雖然還有一小部分士紳留了下來,但是勢力微弱,已經難成氣候。

雙方一切都按照協議施行,羅定西固然不希望多生事端,楚歡這頭也希望事情能夠順利進行,不久之前還在沙場上拼得你死我活的雙方,在協議具體落實的問題上,倒配合的十分默契。

西關的駐軍和官員進入之後,楚歡也沒有放松南線的警戒,肖煥章的死訊沒有公之於眾,楚歡自然不清楚羅定西已經將精力放在控制北山的事物之中,心中提防著肖煥章這條老狐狸玩花樣,所以軒轅勝才依然留守在甲州,但是卻率先從甲州先抽調了三千兵馬趕赴西線賀州增援。

當初南線戰事隨時爆發,而朱淩嶽按兵未動,楚歡只能先以南線為主,制定了西阻南戰的戰略,甲州這邊,集結了將近兩萬兵馬,實際人數也達到了一萬七千兵馬,如今南線戰事既定,達成了速戰速決的戰略目的,而且雙方達成了協議,自然不必繼續在甲州駐守太多的兵力。

反倒是西線的氣氛日益緊張,楚歡只能從西線調兵增援賀州,賀州裴績手下,加起來不過八千人馬,其中一千五百人還在狼娃子的帶領下,進駐了葫蘆山,賀州的實際戰力,只有六千多人,實在是太過薄弱,楚歡只能先做試探性地從甲州調出三千兵馬。

北山軍雖然從丹陽撤軍,但是顯然也對西關心存顧忌,近三萬人馬大半還駐留在青州,當知道甲州調兵往越州,北山這邊也立刻做出反應,手筆比楚歡更大,從近三萬人馬之中,直接抽調出一萬人馬,緊急調往北山信州玉田防線。

楚歡擔心朱淩嶽的西線攻勢,羅定西雖然相信朱淩嶽必然會拿楚歡先開刀,但是戰爭之事,風雲變化,他不是朱淩嶽肚中的蛔蟲,朱淩嶽最後到底會采取何樣的軍事策略,他也不能打包票,說不定朱淩嶽就有可能從西線先殺到北山來,而北山在玉田縣一帶布置防線,北山主力調到青州之後,玉田防線不到萬人,而且這萬人的戰鬥力,與西關駐守在賀州的六千人相比,無論戰鬥經驗還是素質都是遠遠不如,所以對北山來說,西線的壓力同樣很嚴重。

如今和西關息兵,楚歡率先調軍而去,羅定西自然是松了口氣,也立刻往玉田增兵,加強西線的防線,他想著讓楚歡和朱淩嶽拼個你死我活,在此之前,自然是要先保住北山為要,楚歡調兵離去,顯然是已經將矛頭指向朱淩嶽,那麽北山眼下的策略,自然是竭盡所能,守住西邊的防線即可。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雙方就開始進行了這種宛若遊戲般的調兵行動,這邊調走三千人,那邊調走一萬人,這邊調走兩千人,那邊再調走五千人,等到南線這邊最後只剩下六千兵馬之時,北山軍在青州也只留下了一萬兵馬,楚歡調走一萬人馬增援賀州,羅定西這邊調走近兩萬人進入信州。

軒轅勝才最終只帶領著三千兵馬鎮守甲州,其中五百人駐守青唐縣城,而另外三千人,則是駐守在青州三縣。

楚歡一面關注與北山的協議落實情況,一面卻是嚴密主意西線朱淩嶽的動靜,而西線的情況,情勢也確實不容樂觀。

雖然卻是達成了速戰速決解決南線困境的問題,避免西關陷入兩面作戰,但是西北形勢變幻,穩住了北山這頭狼,朱淩嶽卻又多出了如同虎一樣的西北軍作為盟友,實際上這樣的形勢,比之當初面臨的天山和北山兩線進攻,還要嚴峻得多。

相比起北山軍,甘侯麾下近四萬西北軍,當然更為兇悍,也更為讓人恐懼。

裴績先後派人連續來報,朱淩嶽的兵馬雖然沒有兵卒過境,但是已經向兩道交界之地集結了兵馬物資,誰都知道天山軍和西北軍聯手之後,必定會有所行動,而朱淩嶽如今倒似乎是財大氣粗,他無論是在兵馬數量還是在錢糧裝備上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所以向邊境調兵,並沒有遮遮掩掩,倒似乎是以這種方式給予西關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