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未來的統帥(一)

1934年的8月2日,德國總統興登堡與世長辭,離開了他所熱愛並且為之戰鬥過的國家。但是在1934年剩下的幾個月中,興登堡的名字卻一再被人提及,人們對他的關注甚至超過了他在世掌權的時候。

並不是世界上的人有多麽懷念這位德國總統,而是一份冠著興登堡之名的遺囑——遺囑當然是赫斯曼寫的——在整個歐洲引起了一場政治地震!

在這份遺囑中,本來應該是老年癡呆的總統這樣說道:

“……國會通過《轉型正義條例》和7月1日依法取締社會民主黨,以及更早一些取締布爾什維克黨的行動,讓我看到了正義重新在德意志發揚光大的可能。十一月的罪人正在或將要為他們在1918年的叛國惡行付出應有代價。但是我同樣注意到,1918年11月前的正義並沒有完全恢復。

如果德意志帝國的人民和國會已經充分認識到1918年11月所發生的事情是巨大的錯誤,那麽我是否可以認為:在十一月革命前的社會秩序,才是真正正確並且符合民意的呢?如果推翻帝國的人是罪人,那麽領導帝國和強敵戰鬥到底的人是不是英雄呢?

作為一個行將就木,走完一生的老者,我在生命最後的時刻,決定站出來為德國的過去,和德國的未來說一番心裏話:沒有霍亨索倫王朝幾百年來不斷地鬥爭和努力,絕對不會有一個團結、強大、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的德意志!

因此霍亨索倫王朝是德意志的英雄而非罪人。我們不能因為一場失敗就完全否認王朝幾百年來的努力。那將會讓所有為德意志流血犧牲的人們心寒。

如果德意志的人民真的想讓他們的祖國恢復世界大戰前的榮耀和國際地位,那麽就應該尊重他們的英雄。

請讓皇帝和霍亨索倫王朝返回吧,請讓英雄輩出的霍亨索倫王朝恢復榮耀吧,請讓德意志皇帝成為國家強大和發展的象征吧!”

傳說中老年癡呆的總統居然有這樣敏銳的判斷力,能從《轉型正義條例》中找到復辟帝制的理論研究——既然把帝制搞垮的社會民主黨和斯巴達克派(布爾什維克)都是叛國罪人,那麽帝制本身豈不是正義的嗎?

哪怕是能說會道的希特勒,一時竟也很難反駁興登堡元帥的遺囑。而且阿道夫·希特勒也非常清楚,這份遺囑根本就不是興登堡口授的,它根本就出自和納粹黨聯合統治德國的容克集團!

而這篇所謂《興登堡遺囑》的真實目的,就是要阻擋希特勒用合法的手段取得德意志帝國總統的寶座。而且,一勞永逸!

“路德維希,你對我領導國家有什麽不滿嗎?”在威廉街77號的總理府內,希特勒看著赫斯曼,用溫和而真誠的語氣問。

“總理先生,您領導得很好,真的很好!”赫斯曼笑著回答,“您讓我知道了什麽是經濟奇跡。”

現在是1934年12月,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差不多有4年了。由赫爾曼·戈林主持制定並且領導實行的“第一個四年計劃”也接近尾聲(從1932年開始)。歷史上的戈林作為一個空軍司令和帝國元帥,顯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他管理經濟的水平卻讓人刮目相看。

在這短短不到四年的時間裏,希特勒的統治帶給德國的是只能用奇跡來形容的經濟增長。

納粹黨管理經濟的手法和蘇聯類似,偏重於計劃管理而不是市場調節。在1931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國會就陸續通過了一系列將經濟由自由轉向計劃的條例,設立了管理德國經濟的最高機關——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和蘇聯國家計委不同,這個德國經濟總委員會並不是個純粹的政府機構,而是一個由德國大公司經理、大銀行家、經濟學家和軍方高層共同參與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

在這個“備戰經濟總參謀部”下,根據1932年通過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和各壟斷組織(就是各種卡特爾)基礎上,重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

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是工業、商業、銀行業、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是640個專業集團。

而地方調節經濟的機構則是“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構)。

在實際操作中,經濟集團更多代表資本(其中國有資本比例約占25%)。而省經濟廳代表的則是政府。兩類經濟調節機構在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和經濟部的共同協調下進行運作——看上去就復雜無比,不過希特勒當局卻把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基本上實現了資本、政府、勞動者的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