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未來的統帥(一)(第2/2頁)

按照赫斯曼的認知,德國現在實行的是“有計劃的經濟”、“有管理的企業”和“有競爭的市場”三重結合的體制。

計劃經濟存在於宏觀層面,類似於後世中國發改委指導下的經濟發展。

而在微觀層面,由於德國歷史上並不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因此也不可能如蘇聯那樣完全由政府指令控制企業生產。資本在企業中仍然發揮作用,私人和外國投資依舊活躍,而且產品能不能賣出去也要看市場。哪怕是國家采購,也不是依靠計劃分派而是通過招投標確定的。

在這種計劃和管理模式下,政府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被發揮到了最大,但同時經濟的活力又得到了保持。這是國家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和蘇聯式計劃經濟的最大不同。

德國經濟也因此在過去近四年時間中實現了可觀的增長。工業發展速度不僅超過了英、法、美,甚至比起蘇聯也毫不遜色。生鐵的產量由1931年的660萬噸上升到了1620萬噸,鋼產量則從910萬噸上升到2180萬噸。汽車、飛機、船舶、鋁和各種化工產品的產量,也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而在德國工業迅速增長的同時,德國的公共工程的興建和對外出口的情況同樣非常喜人。

在第一個四年計劃中,德國政府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就超過12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支出是修建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和住宅,再次是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整治河道、開鑿運河、架設橋梁、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等等。這些大興土木的工程不僅改善了德國的投資環境,而且還吸納了大量失業人口。到1934年時,雖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還沒有擺脫經濟蕭條,但是在德國失業早就成了一段快要被人遺忘的記憶了。

雖然德國的國力還沒有到了足以支撐一場戰爭的地步,但也是時候考慮打仗的問題了——正在擬定的第二個四年計劃,在戰爭準備方面的投入還將進一步增加!

“那麽,你們是不相信我能成為一場戰爭的領導者了?”希特勒看著赫斯曼,目光有些陰沉,而且非常銳利,似乎能把赫斯曼看穿一樣。

拿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希特勒是比較不想打世界大戰的,但是他還是有立足於打的準備。

“總理先生,您是一位非常好的總理,但您不是統帥!”赫斯曼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說,“您不懂未來的戰爭。”

“上將,我在戰壕裏呆了整整四年,我知道什麽是戰爭!”希特勒怒視著赫斯曼,“這一點我比你清楚,你在世界大戰中幾乎沒有蹲過一天戰壕!”

赫斯曼聳聳肩,看著有些狂暴化的希特勒,“您知道怎麽蹲戰壕,但是未來的戰爭不大需要蹲戰壕了。”

“不需要戰壕?”希特勒一愣,“靠什麽?用飛機去轟炸嗎?”

“當然,飛機很重要!”

赫斯曼一笑,用非常嚴肅地語氣對希特勒說:“另外還有坦克!成千上萬的坦克,它們將在可以精確投彈的俯沖轟炸機和能夠快速移動的自行火炮掩護下,在敵人堅固防守的戰線上撕開致命缺口。然後才是深入、迂回、分割和包圍。依照傳統方式進行靜態戰爭的軍隊,將會被這樣鋼鐵洪流粉碎。如波蘭、法國這樣軍事強國,如果他們不能順應這種潮流,未來也許會在兩三個星期或是一個月內,被我們打翻在地。總理先生,你知道這樣的戰爭應該如何進行?”

“什麽?一個月左右打敗波蘭?”希特勒在這個時空過問軍事問題的機會大大減少,所以他對戰爭的認識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個月左右打敗法國!”赫斯曼靜靜地看著希特勒,“在法國戰敗後,再用最多2年瓦解大英帝國,然後是美利堅合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