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戰略忽悠局

在軍事情報局和史塔西被改組成帝國中央保安局的時候,是有三個部門從中分離出來直屬總參謀部的。它們分別是:

一、米烏塔特種部隊,該部隊被劃歸了凱塞林航空兵上將領導的空軍,成為擬建中的空降兵的骨幹;

二、情報研究處,該部門是從事外軍情況分析和研究的,被劃入總參謀部後改組成了軍事諜報處;

三、戰略欺騙處,這個部門是由赫斯曼親自“發掘”的諜報奇才萊茵哈特·蓋倫中校負責領導的。在軍事情報局和史塔西改組時,這個部門也被整體劃入了總參謀部,而且還得到了擴編,從戰略欺騙處升級為了戰略欺騙局!

而戰略欺騙局的“局座”萊茵哈特·蓋倫中校每天的工作當然不是親自上電台忽悠人了。他管的事情可多了,管著7個處和1個中央指揮所。

其中7個處分別負責海軍、陸軍、空軍、軍事工業、戰略物資儲備、秘密武器和軍事通訊等7個方面的戰略忽悠工作。而中央指揮所則負責“大型綜合類忽悠項目”,就是要動用各方面力量才能精心布置成的大騙局。

而這一次的皇帝加冕閱兵式,就是由這個中央指揮所負責組織的。

沒錯,這次大閱兵實際上就是個大騙局——實際上,大部分公開的閱兵都存在戰略欺騙的成分,沒有哪個國家會把自己真實的軍事實力大大方方擺在外人面前。

在閱兵中展示出來的,只是各國總參謀部想讓別人看到的東西。

當赫斯曼和施萊徹爾到達機場的時候,身為閱兵總指揮部的副總指揮,有個很高很闊的額頭,看上去很有幾分書卷氣,仿佛是個學者的萊茵哈特·蓋倫這個時候正在柏林郊外的一個軍用機場中向幾個空軍的校官交待飛行線路。

“記住,不是一圈,而是五圈!按照排練時候的飛的路線反復飛……就是飛回來後不要降落,再按照規定的線路飛行,一共飛五次才能降落,絕對不能失誤。知道了嗎?”

“報告元帥閣下,大將閣下。”萊茵哈特·蓋倫在確定了幾個空軍大隊長都明白了飛行路線後,就向赫斯曼和施萊徹爾匯報說,“飛行線路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可以讓觀看閱兵的‘友邦人士’誤以為我們派出了實際數量五倍的飛機參加閱兵。這樣他們就會對德國強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些要給英國、法國和波蘭留下深刻印象的重型轟炸機也是戰略欺騙的產物——飛機當然都是真的,是在空軍參謀長瓦爾特·韋佛的提議下,從30年代初就開始研發的新型四發重型轟炸機,是用來替代著名的J.28H型(就是當年蘇聯人用來嚇唬日本人的“BT快遞”BT-1重型轟炸機)四發重型轟炸機的。

根據空軍的要求,新式重型轟炸機應當可以攜帶至少5噸炸彈從德國本土起飛轟炸不列顛島和法蘭西全境!

也就是說,德國空軍的新式重型轟炸機有效的作戰半徑必須高於1000公裏。而且為了有效突破英法的防空,新式重型轟炸機還需要擁有夜間航行能力和高空轟炸能力——而對“高空”、“夜航”兩項性能要求是為了避免地面火力和敵機攔截。

這和這個時空的德國空軍在突破《凡爾賽條約》前所秉承的“轟炸嚇阻戰略”有關。當時德國陸軍兵力薄弱,只能對全面入侵的敵人采取遲滯戰略。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唯一自衛的辦法只有用遠程轟炸機對敵方大城市進行狂轟濫炸,以迫使其求和。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自衛方法”。不過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卻非常流行。當時意大利將軍杜黑提出了“空軍制勝論”,認為未來戰爭會出現陸軍困於塹壕防線而靠空軍轟炸敵方城市取勝的模式。

而1928年發生在蘇日之間的“BT來訪事件”,又讓各國認識到了戰略轟炸的重要性。於是“轟炸嚇阻戰略”就被德軍繼續沿用,一直到德國恢復軍備。

到了德國恢復軍備後的1932年,當時的德國空軍覺得J.28性能落後,升級空間也有限,需要研制新型轟炸機以確保繼續執行“轟炸嚇阻戰略”。

於是研發新型重型轟炸機的任務就交給了當時在民用航空領域如日中天的福克公司、容克公司和多尼爾公司。

在1935年到1936年間,福克公司、容克公司和多尼爾公司先後拿出了各自設計的產品,福克公司的福克F.36,容克公司的Ju.89和多尼爾公司的Do.19。

但是其中性能最優的福克F.36卻沒有出現在此次閱兵之中——這款采用了上單翼、雙垂尾、前三點式起落架布局,擁有堅固機身和強大自衛火力,裝備4台采用渦輪增壓技術的BMW700系列發動機,完全可以應付高空轟炸任務的重型轟炸機其實才是“新型重型轟炸機招標”的真正贏家,得到了最多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