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高奇堡計劃(十四)關鍵就是加勒比海(第2/2頁)

德國人也顯出了一些疲軟的跡象,也許長達5年多的戰爭也讓這些“金發碧眼的超人”們感到吃力了吧?

“關鍵是保衛加勒比海,對嗎?”肯尼迪對瓦解新阿斯巴尼亞聯邦不抱太大希望——德國人正在向那裏調集俄羅斯空中遠征軍!據說又要增加幾百架Fw190戰鬥機,下一次千機大轟炸的損失率恐怕要破20%了。

幾個穿軍裝的上將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不約而同地點點頭。

“對!關鍵就是加勒比海!”

“我們一定會守住那裏的!”

……

肯尼迪回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時候,德意志帝國的總參謀長赫斯曼帝國元帥帶著私人秘書娜塔莉和首席副官海因茨·勃蘭特上校剛剛抵達冰天雪地的彼得格勒。

他這次“秘密到訪”彼得格勒的,因此奧麗加女皇沒有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所以他也得以觀察一番女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帝國的真實面目。

俄羅斯帝國的首都比起1943年的時候好像已經恢復了一些元氣,但還是處處顯出了蕭條。

城市的供應仍然非常緊張,開門營業的商店很少。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溫中,赫斯曼看到許多戴著皮帽子或是裹著頭巾的上了年紀的男人和女人在涅瓦斯基大街上為數不多的還在營業的店鋪前排著長隊——那應該是出售黑面包、人造黃油和牛奶的食品供應點。

除了排隊購買食物的人們,涅瓦斯基大街上還有許多穿著厚棉衣頂著俄羅斯的風雪步行上班的男男女女。

到機場迎接的尤蘇波夫親王告訴赫斯曼:彼得格勒的公交車很少(整個俄羅斯都少),而且票價相對於工資太貴,大部分的人情願多走點路去上班。

不過赫斯曼覺得那些俄國人即便願意花錢坐車,彼得格勒也不見得有足夠的汽車可以給他們坐,因為馬路上的車輛真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德國和法國生產的,幾乎沒有一輛俄國車——俄國的汽車工業現在幾乎不存在了,蘇聯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在戰爭中毀於一旦,花費巨資建成的伏爾加汽車城變成了廢墟,工程師和工人也大多去了西伯利亞和中亞。不過就算他們不走,工廠也不被拆毀,現在也生產不出什麽東西。因為為汽車廠配套的工廠,絕大部分都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蘇聯的工業體系,沒有被俄羅斯帝國繼承下來,而是因為戰爭崩潰了!

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國家指令建立起來的工廠,又非常依賴這種大而全的工業體系——工廠管理者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麽去找市場、找材料、找技術。

所以除了一部分實際上被德國軍工部門接管的兵工廠、造船廠和油田礦山還有在俄羅斯來說萬萬不能停的伏特加酒廠之外,偌大的蘇聯就幾乎沒有還在正常運營的工業企業了。

不過對現在的地位十分珍惜的俄羅斯女皇和她的政府卻不敢用什麽“休克療法”把一大堆難以維持的國有企業一下子推向市場。

俄羅斯帝國現在反而沿用了蘇聯的管理體制,依靠政府的有限的財力,勉強維持那些企業的運營。以便讓大部分成年的俄羅斯城市居民都能有個領一份微薄薪水的去處——不過他們領到的薪水並不是很快就會貶值的盧布,而是比較讓人放心的歐洲馬克。

而對普通俄羅斯人來說,賺多點錢的機會也不是沒有。現在就有兩個“發財”的路子擺在俄羅斯人的面前。一是去西歐打工——這需要會點技術或者能說一些德語、法語;二是參加俄羅斯遠征軍,去給德國人當炮灰攻打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