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帝後博弈,媚娘再次深陷政治危機(第3/10頁)

“這又是劉仁軌的主意吧?”媚娘斜了他一眼,雖覺得劉仁軌的安排非常妙,但偏要賭這口氣,悻悻道,“我覺得封男生為平壤道安撫大使足矣。”

“詔令已下,不便再改。”

媚娘一怔——不是說好了嗎,凡事咱倆商量好再下詔,如今怎又自行其是?她心中雖不快,卻也毫無辦法,畢竟自己有孕在身,難以周全外面的事。

李治見她面露委屈之態,又哄道:“那朕追加一道詔書,讓他當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吧。”說罷他隨手攏了攏散在床邊的奏章,又去拿她手中那份,見媚娘不肯放手便軟語關切道,“你現在要緊的是保重身體,何苦管這麽多?”

“正是!”此言正合楊夫人之意,趕忙幫腔,“老身說了多少次,就是不聽話,還不把奏章交還萬歲?”

“近來朕身體康健,奏章就都由我處置吧。”李治嘻嘻一笑,那笑容充滿愛意,卻也帶著幾分得意揚揚的調皮——你不甘心也沒用,天下事注定由我做主。只要你不過分幹涉我的權力,朕永遠愛你!

媚娘與他戲謔,輕輕攥住奏章一角,假意奪了兩奪,裝作力竭之態才無奈放手,凝望李治一陣苦笑——不是我不放心,處置政務也是我熱衷之事。你不讓我如願,又怎能算愛我?

互相依偎卻又互相爭權,或許帝王之家才有這種奇特的夫妻之情吧。媚娘雖有些跋扈,卻也知道分寸,該放手時必須放手,皇帝的底線終究不能觸及……

帶著奏章離開含涼殿,李治的心情十分復雜——固然他深深依賴著媚娘,不願破壞這份感情,但長久以來被束縛的壓抑也使他迫切渴望自主。托這個未出世孩兒的福,他有了一次暫時擺脫媚娘的機會,是該把握住這次機會重整朝綱,還是“本本分分”繼續當個好丈夫呢?廢後那種傻事他不會再幹,找別的女人放縱也沒多大意義,能否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呢?

也許這世上任何公事、私事都不困難,難者在於人心,當私情與責任交織在一起就不易兩全了。或許是很長時間沒有獨立決斷奏疏的緣故,抱著沉甸甸的奏章李治竟感到一絲久違的興奮,便似當年剛從舅父手中奪回權力時一樣,連午膳都沒用,回到宣政殿便迫不及待地翻起來。大多數奏章是關於戰事和地方災害的,他在早朝時已聽群臣匯報過,興致漸漸索然之際忽而有份奏疏上的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寫這份奏疏的人是安西都護裴行儉——裴行儉出生在關隴名門河東裴氏,他父親裴仁基、兄長裴行儼皆是隋末名將,後因隋朝滅亡投靠李密,瓦崗軍戰敗後又流落至洛陽王世充麾下;唐鄭交鋒之際裴氏父子本欲相助李淵刺殺王世充,惜乎計劃敗露被殺。大唐定鼎後,李淵念及舊情追贈裴仁基為原州(今寧夏固原)都督,年幼的裴行儉也受到優待,進入弘文館讀書,並在貞觀年間考中明經,至永徽之際已升至長安縣令。因為他是憑借關隴名門的身份走入仕途的,故而在“廢王立武”之爭時他堅定地站在長孫無忌一邊,太尉府的密會中他大罵武媚被袁公瑜告發,從而觸怒李治,將他從天下第一縣令貶至西疆任小小長史。

不過這次貶官對裴行儉而言似乎是莫大幸事,一則使他躲過最後清算的屠刀,再則西疆戰事頻頻,裴行儉在屢次戰鬥中得到磨煉,又跟蘇定方學到不少兵法韜略,才幹大增,官職也再度提升。前任西域都護蘇海政擅殺突厥可汗招致叛亂,繼任者高賢努力戡亂未見成效,無奈之下李治將裴行儉擺到西域都護的位置上,短短一載突厥平復,西域諸藩無不順服,李治就此盡棄前嫌,將他這個昔日“逆臣”視為股肱,對他的建議也很重視。

可今天情況不同,他奏章中的一句話令李治氣息一窒——自邢公薨於軍中,吐蕃奸謀又生,窺我羌地。

邢公薨於軍中!難道蘇定方死了?

李治大為震驚,忙令宦官宣兵部官員來詢問。不多時司戎少常伯(兵部侍郎)楊弘禮就來了,回奏:“邢國公、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已於三個月前薨於軍中,其部暫由左武衛將軍曹繼叔統領,軍心安好並無異常。”

老將蘇定方確實死了,死在遙遠的西域,終年七十六歲。這樣一位三擒酋首、宣威沙漠的名將死後竟沒人表奏,默默無聞如被拋棄一般,若非裴行儉奏章中一句不經意的話,皇帝還蒙在鼓裏。李治為此感到激憤,甚至有被臣下蒙蔽的感覺,他想怒罵、想叱責,可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事出有因啊!

蘇定方固然是毫無爭議的一代名將,卻也被許多人厭惡。首先他出身於竇建德、劉黑闥麾下,本是大唐的仇敵,歸順後又給隱太子李建成當部將,直至李治將他拔擢起來方能獨當一面。那些根紅苗正、出身秦府的將領自然視他為異類,他立的功勞越大,招致的嫉恨就越多。再者蘇定方發跡是因許敬宗極力推薦,兩人關系甚是密切,一直有傳聞說許敬宗每錄戰功必誇大蘇定方之事,而蘇定方每得賞賜也必會賄賂許敬宗。雖然這些傳聞未可盡信,但是這一文一武確實配合默契、內外互保。現在的情勢卻變了,許敬宗已老,莫說坐鎮政事堂,連走路都困難了,再不能操弄權力;反而是與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有宿怨的劉仁軌手握大權,他怎麽可能為政敵表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