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退為進自請廢後,媚娘重掌大權(第2/10頁)

此番出征皇帝給他派了兩個副手,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乃突厥處羅可汗之孫、名將阿史那社爾之子,此人粗率莽撞,但為人還算敦厚,對他言聽計從,麻煩出在郭待封身上。

郭待封乃先朝名將郭孝恪之子,又是制舉學綜古今之人,在高麗之役統領南軍名聲大噪,晉升左衛將軍。他自詡文武全才,又曾隨父鎮守鄯州,因而不服薛仁貴調遣,從一離開鄯州就吵吵嚷嚷、微詞不斷。薛仁貴雖是主帥,畢竟第一次獨統大軍,不願意與部下鬧僵,能忍讓的盡量忍讓。無奈郭待封自視甚高,仗著才學指摘他的戰略,整日孫子吳子、兵法有雲什麽的;薛仁貴出身卑微,不過是個沒錢修祖墳才參軍求富貴的農夫,鬥大的字不認識一筐,雖有滿肚子想法又怎辯得過這位制科中舉之人?只能暗憋暗氣。至大非川分兵之際,郭待封要求自領一軍直搗烏海,薛仁貴終於忍無可忍大發脾氣,最後以主帥之威強令其留守營寨。事情雖然過去了,薛仁貴仍不踏實,誰知他離開之後姓郭的又有什麽舉動?

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奇襲戰已經打到這個地步,唯有努力繼續下去了。想至此他咬緊牙關,揮舞皮鞭,越發打馬向前……

經長途跋涉,唐軍距烏海已近在咫尺,這裏因湖泊而得名,附近數十裏是一片豐美的草原。隨著快馬馳騁,在一望無垠的綠茵間出現的是羊群。薛仁貴心下竊喜,還有放牧之人,說明敵人根本沒有防備。果不其然,當牧羊人發覺唐軍的一刻,驚恐的表情證實了這點,他們拋下羊群死命奔逃。唐軍騎兵也不理會,兀自向前馳騁——若在以往遇到此等情形免不了有一場劫掠,畢竟大夥兒兒出來打仗也為養家發財,即便薛仁貴本人征討鐵勒時還曾搶錢搶女人呢。但這次他事先嚴明軍法,搶奪財物者一律斬首,一來奇兵突襲不能耽誤戰機,二來此地乃吐谷渾舊境,戰後還要歸攏牧民重立其國,不能與民結怨因小失大。

驚散羊群又行四五裏,一座座帳篷和城壘已出現在眼簾。對吐蕃而言此處乃戰略要地,但他們的築城水平實在有限,城邑非常低矮,只是用於駐兵和集貿,以遊牧為生的百姓大多居於帳篷。隨著唐軍的逼近,城外一片騷亂,到處都是驚竄的人和牲畜,膽怯者拉著牲畜、載著妻兒向北逃亡,勇敢者則從帳中取出弓刀,三五成群憑借圍欄保衛家園。唐軍依舊不與他們糾纏,鐵騎從圍欄間一掠而過,頂多是放幾只箭。

突然呐喊聲起,一群士兵從城內湧出,硬向唐軍沖來。

薛仁貴等的就是這一刻,當即高舉長槍示意攻擊。唐軍早就排演好戰術,奔馳中迅速變陣,前列操槍、後排搭弓,還未接陣先是一輪箭雨,已射得吐蕃軍人仰馬翻,僥幸未傷的還沒反應過來,唐軍騎士的長槍又到面前——齊刷刷幹掉一排!

交馬間薛仁貴抽出長刀,就勢一掃,已斬飛一枚敵將首級,隨即高喊道:“殺進城!”他已看個分明,出來應戰的敵人不多,松松垮垮的,一鼓作氣足以拿下城邑。

戰勢比他想象得還要順利,只是一個沖鋒,吐蕃人便潰不成軍,盡被踐踏而過,城頭雖有敵人放箭、投擲石塊,卻根本擋不住奔襲的洪流……僅僅半個時辰,唐軍已拿下烏海城,俘獲吐蕃兵數百,繳獲糧食牲畜甚多。

然而薛仁貴卻感詫異——這場仗贏得太過順利了!

固然奇襲戰就為了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但吐蕃軍也不至於如此不堪吧?就是當初與戰鬥力遠遜於吐蕃的高麗作戰,奇襲扶余城也比這艱難得多。唐軍進駐大非川的消息應該早就傳開了,按理說吐蕃人不至於如此懈怠,況且他們最精良的部隊都是身穿犀皮、手持長刀,有的甚至連戰馬都披甲,而今日交手之敵裝備明顯不佳,這究竟是何緣故?他趕忙提審俘虜,才知駐守烏海的軍隊大部分已於數日前開赴大非川與唐軍主力對壘。

“哈哈哈……他們出陣反倒省了咱的麻煩。”將校們不禁歡呼,“如今咱們神兵天降陷敵城池、奪敵糧草,不過數日他們必然大亂,到時候兩廂夾擊,這幫吐蕃人盡是咱們刀下之鬼!”

薛仁貴也笑了,卻笑得很勉強,不知為何他總覺心裏不太踏實,事情真會如此順利嗎?不管怎樣先安排好下步吧。他下令嚴防戒備,不準騷擾當地牧民,向四周派出探馬,又派人快馬趕往大非川,聯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共議破敵之策。

意外果真發生了,當夜便有探馬來報,烏海以南出現遊弋敵軍,大部分是吐谷渾散兵,似乎準備集結起來奪回城邑。薛仁貴不禁蹙眉——唐軍此來是為了復立可汗,為何這些吐谷渾人要與自己為敵呢?這些遊牧部落的散兵雖然不難對付,糾纏起來卻也很麻煩。次日清晨他剛要召集部下商議對策,派往大非川的人突然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