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退為進自請廢後,媚娘重掌大權(第3/10頁)

薛仁貴聽罷稟報勃然大怒——原來他走後郭待封一直不服不忿,叫囂著也要出戰;適逢吐蕃烏海之兵開至大非川,郭待封當即出戰,一場拼殺順利將敵人擊退,卻也因此驕縱之心更盛,繼而竟私自率領五萬軍隊並攜帶大部分糧草離開大非川,一面追擊殘敵,一面向烏海進發。路程剛剛過半突遭北面而來的吐蕃騎軍襲擊,唐軍攜帶輜重對戰不利,遂以車結陣自衛;哪知敵人越聚越多,還有附近幾支吐谷渾部落助戰,漸成圍困之勢。

“此讀書漢,壞我大事啊!”薛仁貴氣得頓足大罵——他之所以迂回敵後突襲烏海,正是怕貿然行動陷敵包圍,意欲先取沖要之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吐蕃大軍回援並不可怕,唐軍憑借兩處沖要相互配合尚可一戰,天長日久再請朝廷增派兵將助戰也就是了。可是郭待封這麽一攪完全打亂了他的部署,十萬唐軍被分割為三塊,五萬主力受困於路,他手中僅有這三萬先鋒軍,阿史那道真兵更少,還都要駐守沖要,怎麽救應他?

事到如今不解這個圍是不行的,且不論五萬將士幹系重大,一旦郭待封潰敗,他和阿史那道真將會逐個被吃掉。大非川乃本陣,又要保護慕容諾曷缽,那邊的兩萬兵是指望不上了,薛仁貴唯有自己領兵去救。

事不宜遲,他立刻提兩萬多精兵向東回援,只留幾千人戍守烏海,防備南來的敵人。不料出城走了不遠,便獲知探報,前方有一支萬余人的吐蕃部隊出現,薛仁貴毫不猶豫,立刻下令全軍沖鋒。狹路相逢勇者勝,先下手為強!

唐軍鉚足勁頭,呼喊著奮勇向前,也不顧迎面飛來多少翎羽,如銳利的尖刀紮入敵人陣中,三兩下便將這支部隊殺散。可大家還沒顧得上歇口氣,一陣更猛烈的喊殺聲響起,又有一支敵軍直接而至——身披犀皮甲、手持彎刀的吐蕃主力軍終於出現了。

轉眼間又是一場惡鬥,喊殺聲、兵器聲、呼號聲、馬嘶聲亂糟糟攪在一起,把所有人的耳朵都震聾了。薛仁貴所部皆是軍中的精銳,武器精良、弓馬嫻熟;這支吐蕃軍也毫不示弱,他們天生馳騁高原、善於騎射,加之鎧甲厚實,一時間竟殺得難解難分。剛開始還分得清彼此陣勢,繼而馬隊交錯已是我中有彼、彼中有我。

弓箭這會兒也派不上用場,兩軍將士白刃相搏,人人殺得如血瓢一般,沖在最前面的連服色都染得分不清,唯有靠彼此的感覺和語言確定是敵是友。負傷的戰馬四蹄縱躍,載著各自的勇士沖入敵群,奮戰一番後又被砍翻在地,連人帶馬斬為肉醬。白刃閃過,滾落的頭顱被踢得滾來滾去,沒有腦袋的屍身仍站立著,朝天狂噴著血雨。受創無數,精疲力竭之人昏沉沉仰倒在血泊中,卻兀自狂叫著,不知發泄的是怒火還是痛意,直至被敵人和戰友的馬蹄踐為爛泥。兩軍將士都揮舞著兵刃在這汪血海裏掙命!

薛仁貴無愧“萬人敵”之名,他棄了弓箭,一手持刀一手握槍,憑著驚人的膂力和出神入化的馬術直突敵群,加之他身邊盡是最英勇的護衛,沖向哪裏,哪裏便是一陣慘嚎,就如割麥子般放倒一大片。但吐蕃武士也不是孬種,即便被砍倒在地爬不起來,仍掙紮著向唐軍擲出尖刀;被斬斷手臂無法再戰,依舊操著沙啞的嗓音向唐軍咒罵;有的已經斷氣還抱著唐軍的馬腿不放……可面對勇冠天下的薛仁貴,吐蕃軍最終還是崩潰了,散兵遊勇如捅了馬蜂窩般四散奔逃,腿慢的盡被唐軍追上斬殺。

不過薛仁貴絲毫沒有慶幸感,搏鬥雖然已經結束,但撼天動地的喊殺聲依舊縈繞在耳畔,他攆著敗兵一路向北,追上一座高坡,終於目睹了令他震驚的一幕——碧空如洗,白雲飄蕩,真有一種令人胸臆暢快的美感。而在美麗天幕下,無數吐蕃和吐谷渾軍早已集結起來,黑壓壓的一眼望不到盡頭,他們正背對自己向前洶湧;而在茫茫敵陣之間,幾乎看不到幾面大唐的旗幟,郭待封的部隊猶如汪洋中的一座孤島,隨時都可能被巨浪吞沒。

此刻薛仁貴不再暗自咒罵這個違抗軍令之人了,他心裏迅速盤算起來——救還是不救?瞧這陣勢敵人至少有七八萬,噶爾欽陵的大軍已經回援?還是早就設下詐敗圈套?難道自己籌劃的戰略從一開始就有誤?恐怕這些還不是全部,在烏海以南還有遊弋的敵人。方才一戰固然殺敗敵軍,我的兵卻也傷亡不少,若再以寡敵眾卷入這場戰鬥,即便救出郭待封還能剩幾人?到時候又往哪兒逃?撤回大非川路途太遠,若撤回烏海依舊會被圍困,到時候誰來救我呢?更要緊的是,大非川不能有失,諾曷缽還在那裏,一旦這位吐谷渾可汗被敵擒獲,朝廷經營河源的計劃就再沒有希望啦!而且吐蕃還會乘機東進,侵我隴右之地。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