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結黨北門學士,奠定權力基石(第4/13頁)

這次雖談不上凱旋,但二聖歸來畢竟象征著國家安泰、戰火消弭、風波平息,一切似乎都回到正軌了。聖駕到京之日,太子李弘,沛王李賢,宰相李敬玄、張文瓘等留守官員盡皆出城接駕,許多百姓夾道歡呼,人群中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物——劉仁軌。

劉仁軌三年前便已上表致仕,無奈情勢緊急再度起復,與姜恪、裴行儉一起抵抗吐蕃,如今功德圓滿,應該可以回家含飴弄孫了。可李治見到他時甚是激動,忙不叠走下禦輦,握著他的手道:“疾風知勁草,歲寒知松柏之後凋。大敗之際賴卿支應,足見國家少不得您這等文武兼備的能臣。朕觀卿身體健碩、精神足滿,何必舍朕而去?況姜相公新喪,中書門下缺人,您就留下繼續參理朝政吧。”郝處俊、戴至德、李義琰等也都出言挽留,劉仁軌推辭不過,於是立拜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再度躋身宰相行列,又給他兩個兒子劉滔、劉濬也升了官。

對這個安排媚娘當然不太樂意,但劉仁軌再度為國立功,資歷威望又極高,不便拂逆眾意;再者她臨離洛陽之際李治剛幫她圓了一樁心願——前番李治提議要給她修佛窟,媚娘當然來者不拒,經過籌劃她決定搞個大手筆,在龍門西山修一座高六丈的盧舍那大佛(今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此佛寶相要按照她的相貌雕琢,而且要請善導大師來修。盧舍那佛是佛祖三身之一,又名報身佛,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是太陽的象征;凈土宗雖不是媚娘信仰的教派,然而善導大師素得平民百姓之心,徒眾勢力很大,媚娘此舉無疑是向天下百姓彰顯自己的功德,並利用凈土一派獲取廣大人心。李治鑒於她先前的功勞,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不但撥內帑,還親拜善導大師為國師,敕命其監造此佛。媚娘的願望完全得到滿足,此時自然不能不遷就李治的安排。

君臣共赴東內,在含元殿簡單舉行朝會,匯報了近來的政務,倒還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只是安東平叛之役出了點兒麻煩——高侃、李謹行奉命平叛,眼看兵至白水山就要最終消滅安舜,關鍵時刻新羅王金法敏竟發兵救應,雖然經過激戰唐軍大勝,但安舜隨敗軍逃走,流亡至新羅境內。

李治、媚娘聞報很生氣,但新羅與大唐親睦數十載,已經稱臣奉正朔,況且多方戰亂剛平息,此時實在不想大興兵戎,於是決議溝通解決,向新羅派使者,責令其交出安舜便了結此事。罷朝後二聖來到麟德殿——此殿在皇城西側,臨近左藏庫,因在麟德年間建成故而得名,是舉行宮廷禦宴的地方。李弘、李賢早安排下豐盛的酒宴為父母接風洗塵,在京的皇族成員乃至幾位長公主也來了。

闔家歡聚一堂,二聖頗感歡悅,卻見李弘身軀清減、面色黯淡,又不免憂慮。好在李賢能說會道、李顯活潑滑稽、李旭輪乖巧聽話,太平公主與城陽公主遺孤薛紹年紀相仿,倆孩子在殿角玩耍著,眾位皇親舉酒相賀,氣氛倒也不錯。李治與媚娘交頭接耳,商量著差不多該給孩子準備婚事了。可就在其樂融融之際,李弘突然顫巍巍起身,一本正經跪倒在父母面前。

“吾兒何故如此?”李治詫異。

李弘低聲道:“孩兒受命監國,但身體不佳不能理事,國家危難之時無所建樹,還要賴宰相和弟弟照顧,深感愧疚,有負父皇、母後之托。”說著竟還掉了兩滴眼淚。

李治心下慘然——多孝順的孩子,惜乎蒼天無眼,怎麽偏就讓他患上冤孽的病呢!想至此他馬上下位,親手相攙:“君子以立德為首,立功次之。你德膺少陽,無愧於心無愧於人,這便足夠了。”

李弘卻伏地不肯起:“兒臣還有一件事想請奏。”

“有話起來說,朕一定答應。”

媚娘也道:“你父皇也有病在身,別叫他著急,快起來吧。”

哪知一向恭孝的李弘這次卻很執拗:“孩兒所奏有些難以啟齒,還是跪著說吧。”

媚娘與李治對望一眼,實不知這孩子想幹什麽,只得依從:“好,你就說罷。”

“是。”李弘先鄭重磕了個頭,才道,“兒臣受命監國居於禁中,有一日喘病發作心情煩悶,想散散心,哪知在禦苑中忽遇兩名女子,衣裝與宮女大為不同,也不是嬪妃,年逾二十,形容憔悴神情落寞,見到孩兒叩首不止,大有惶恐之態。兒臣不解,遂向宮人打聽,這才知是蕭……蕭庶人之女,孩兒的兩個庶姐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據兒所想父皇、母後德被天下,日日忙於朝政,恐是事務繁多忽略於此,所以鬥膽請將二位公主出降,莫再讓她們苦守空閨。”

一席話落定,李治、媚娘雙雙漲紅了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