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非主流少年袁世凱

窮山惡水出“彪民”

前面已經說過,北面負責對付撚軍的人叫做袁甲三。

袁甲三的家族本是河南項城縣一個普通的耕讀世家,不過區區幾十年,卻搖身一變而為河南一帶的高門大閥。要知道,項城絕對是一個窮地方。窮山惡水,民風彪悍,也沒有什麽特別的資源……那袁氏究竟怎麽發家的呢?

考科舉發家:父子進士,弟兄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

解釋一下,“父子進士”,指的是袁甲三與其長子袁保恒中了進士;“弟兄舉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和袁甲三的侄子袁保慶分別考中了舉人;“四貴人”則是說這幾個人後來官位都很高。

科舉考試是何等的難考,這舉人和進士哪個不是過五關斬六將、萬裏挑一的大牛人?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是稀罕。而袁家不過區區兩代人,一下子就出了兩個進士、兩個舉人,真是相當彪悍。

尤其難得的是,袁甲三是曾國藩的師兄,袁保恒是李鴻章的高參,彼此還頗有交情。曾國藩、李鴻章哪個不是指點江山幾十年的超級大臣?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何況是這麽出色的朋友!

袁甲三當年考科舉的時候結識了曾國藩,兄弟倆一起刻苦學習八股文、一起勤工儉學,最後雙雙考取進士,友誼非常牢靠。

兩個人在京城工作的時候,都爬到了較高的官位。袁甲三憑著出色的業務能力,官居兵科給事中一職,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廳級幹部。而曾國藩就更厲害了,官至侍郎,屬於副部級高官。

1853年,兩人先後接到鹹豐的命令,曾國藩督辦湖南團練對付太平軍、袁甲三督辦安徽團練對付撚軍。

對於袁甲三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差事,因為安徽地處太平軍和撚軍活動範圍中間,腹背受敵。但這個文弱書生一直咬牙堅持在北方跟撚軍周旋,在皖北擔負著切斷太平軍和撚軍聯合作戰的重任。他的堅韌與果敢使得曾國藩得以全力應付太平軍,而無北顧之憂。

袁甲三既會打仗又能安民。因此,盡管局面極為嚴峻,但他還是艱難地消滅了淮北的撚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袁甲三因為自己的突出表現得到了鹹豐皇帝的賞識與信任,兩人關系一度如膠似漆。據皇帝起居注記載,鹹豐與袁甲三兩人單獨對話十多次,這是多麽大的榮幸啊!袁甲三的祖墳上豈止是在冒青煙,簡直就要著火!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袁氏一門紛紛加入了袁甲三的隊伍。其中表現最出色的是袁甲三的兒子袁保恒、侄兒袁保慶。

袁保恒原本是一個翰林院編修(翰林院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機構),屬於很有希望的預備幹部。但他眼見老爹袁甲三的“剿匪”事業風生水起,於是也投筆從戎,追隨乃父縱橫沙場。

此人頗有帶兵打仗的天賦,與撚軍作戰屢屢得手,後來因功升至刑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副部長,是老袁家僅次於袁甲三的第二高官。不過袁保恒最大的特長並不是打仗的本事,而是頭腦清晰,極富戰略眼光,他曾向朝廷提過兩個建議:

第一,應該加強東北三省的防務,沙皇俄國是我們最大、最兇殘的敵人。

第二,在台灣設置巡撫,宣示主權。

後來的形勢發展,完全證實了他的遠見。

沙皇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確實是中國最大、最兇殘的敵人。如果說日本對中國是一邊罵、一邊拔刀捅的話;那麽沙皇俄國對中國,就是左手握著中國人民的手,嘴上說中國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右手卻拿刀刺向中國心臟。

袁保恒還在台灣問題上提出了獨到的治理方針,朝廷也接受了他的建議,在台灣正式建省,第一任巡撫就是李鴻章手下的淮軍名將“劉麻子”劉銘傳。

袁保慶則是一名張飛、常遇春似的猛將,能冷靜判斷戰場形勢,並選擇準確的進攻位置進行突破,是天生的先鋒材料。袁保慶征戰半生,後任江南鹽法道,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市長,主管鹽務和司法,是個很有實權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