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時代

前面說到,就在李鴻章為從哪裏入手掀起洋務運動高潮而頭疼不已時,有經濟頭腦的盛宣懷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在上海開辦輪船招商局。

盛宣懷分析說:在上海,航運是最賺錢的行業,而且現在航運百分之八十的市場都在洋人手中,如果經營得當的話,既能賺錢又能從洋人手中奪回相當的利益,何樂而不為?

李鴻章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但反問了他一個問題:需要的啟動資金可不少,從何而來?

盛宣懷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方案——《輪船章程綱領》,並解釋道:雖然朝廷兩袖清風,給不了咱們多少銀子,但還有一樣東西可以用,那就是權力,權力就是第一生產力。我們這個招商局只需要朝廷給予政策支持,運營的資金則靠民間商人集資,年末結算,返給朝廷分紅作為報答,朝廷肯定會答應。我給這種打著國有旗號實質民間經營的形式取了一個名字,叫“官督商辦”。

盛宣懷的一席話讓李鴻章大為吃驚。他雖然知道小盛是個人才,但此時也不得不重新認識一下眼前之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才,是大才,日後必有大成!

就這樣,第一個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第一個純華人的股份制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正式登場。

但是招商局的第一任領導並不是盛宣懷,他還太年輕了,才28歲,不足以服眾。李鴻章選定了民間著名商人唐廷樞為督辦、徐潤為會辦,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經理、副經理。幕後老板自然是李鴻章。

雖說盛宣懷在招商局的職位也就是幫辦,相當於經理助理,但在李鴻章的支持下,他的地位可不低,從決策到執行他都有相當的話語權。

之後,李鴻章在慈禧面前不斷進言,朝廷也給招商局開起了小灶,一份接一份來自朝廷的紅頭文件幫助招商局減稅、招徠業務、打壓對手。

負責執行的盛宣懷也不負眾望:招商局作為中國洋務企業的一面旗幟,只花了三年時間就奇跡般從洋商那裏分回了一千三百余萬兩白銀的市場份額。接下來幾年,招商局又大肆收購外國企業,甚至包括美國的旗昌公司,不久之後,市場份額已經占了六成多,基本上壟斷了航運市場。

李鴻章與盛宣懷的成功證明了一個規律——在權力面前,資本一旦低下那高傲的頭顱,資本與權力就能永享魚水之歡。

幾年後,招商局副經理徐潤先生被查出有經濟問題:挪用公款十六萬兩去炒房地產,結果全賠了,沒有銀子堵漏洞,東窗事發。於是乎,徐潤被“雙規”,請去坐局子,唐廷樞也身負連帶責任,被轟出去坐了冷板凳。

在“反腐”的名義下,盛宣懷終於當上了招商局的督辦,從此在這裏紮下了根。

盛督辦除了繼續實施壟斷經營外,與唐、徐二人主持招商局時明顯不同的是,上海輪船招商局的發展道路轉向了對外多層次、寬領域的投資,投資的對象包括煤礦、紡織、鐵廠、銀行、鐵路等領域,幾乎囊括了晚清時期所有的洋務行業……

當然,盛督辦也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好處。這個在招商局以技術股投入的大清幹部,直到去世都是招商局的最大股東,並因此躋身中國的頂級富豪行列,個人財產高達數千萬兩白銀。

就在盛督辦大刀闊斧地將輪船招商局從私有改造成為國有的同時,日本政府則將其最大的國有輪船企業——長崎造船所以驚人的低價轉讓給了民間商人巖崎彌太郎。長崎造船所後來的名字叫做“三菱”,也就是如今的商業帝國“三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