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東方不敗

袁世凱很幸福,但大清帝國比較悲劇。

就在大清被迫在朝鮮抵抗日本的同時,它的另一個藩屬國越南正被法國人進攻。朝鮮和越南都是大清的藩屬,可是日薄西山的清帝國已經無力維護它的宗主權。

當時,關於大清應該如何應對法國侵略越南一事,清政府內部主要有兩派意見:

第一派主要有陳士傑、張佩綸、張之洞、左宗棠,主張援助越南,對法國宣戰。

陳士傑是山東巡撫,他是這一派的代表。

陳大官人上奏說,法國有三個強項:船堅、炮利、軍令嚴格,但也有四個短處:一是法國在1871年輸掉了德法戰爭,割地賠款,成了大窮國,所以用兵越南會捉襟見肘(似乎有那麽一點道理);二是大臣不和,有內部矛盾(難道是以己度人,影射大清朝廷?);三是法國人勞師遠征,敵國將乘隙而入(敵國從何而來?難道是指德國?);四是法國人占領越南後,施行暴政,只要派人進行號召,越南人民就會起而響應,陷法軍於四面受敵中(陳大官人真是想當然)。因此,只要我們出兵與法軍相持數月,他們就會跟我們求和。

可笑至極,一派書生之言!其他如張佩綸等人的奏折也經不起推敲。

第二派主要有恭親王奕訢和李鴻章,他們主張用外交解決問題,不卷入法越矛盾,甚至幹脆放棄越南。既然越南在未經請示大清的情況下已私自與法國媾和,對大清離心離德,倒不如扔了它。

兩種方案都擺在了大清帝國一把手慈禧的面前,慈禧該如何抉擇?

幾天之後,慈禧似乎作出了最終決定:她雖不同意公開同法國宣戰,卻支持主戰派出兵越南北部,援助越南,相機行事。

慈禧難道是想報鴉片戰爭的一箭之仇?其中奧妙不久便會揭曉。

到了1884年春夏之交時,中法軍隊已在越南戰場兵戎相見了一年多,清軍潰不成軍,步步敗退。

此時,在離戰場萬裏之遙的京城,慈禧發動了她一生之中的第二次政變,史稱“甲申易樞”。

慈禧突然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隨即,她把奕訢的兩部分權力分別交給了她的親信——軍機處領班大臣交給禮親王世鐸,總理衙門總理職務交給慶親王奕劻。

她這麽做的理由是:奕訢在中法作戰中的工作表現太差,導致清軍潰敗。

如此牽強的理由讓大家看明白了吧?慈禧之所以支持主戰的第一派,不過是利用這一事件鞏固自己的權位。

慈禧是一個何等聰明的人,英法聯軍給她的印象又是何等的深刻,她當然清楚很難戰勝號稱“世界第二”的法國,只不過她需要一場敗仗作為理由,將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奕訢趕下台去。

奕訢在這一番突如其來的打擊下逐漸消沉,在剩下的歲月中逐漸消磨掉了他本就不夠堅強的意志,於1898年在落寞中死去。威望巨高、實力巨強的奕訢一去,慈禧就開始了獨霸江湖的歲月,再也無人能夠撼動其武林盟主的地位!

慈禧拿下奕訢後,終於端正了工作態度,開始加強戰爭的準備工作,尤其是重中之重的人事安排。在慈禧一條接一條的命令之下——

主戰派張佩綸成為欽差大臣,督戰福州,那裏有馬尾造船廠,是大清重要的海軍基地。

主戰派張之洞(此人暫時還是一個成長中的憤青,後面再詳細介紹)奔赴第一線,出任兩廣總督,加強防務,接濟越南境內的抗法武裝力量——劉永福以及其麾下的黑旗軍。

主戰派左宗棠這些年南征北戰,身體已經超負荷運行,但還是被慈禧安排到了東南沿海前線督辦防務。

至於主和派李鴻章,慈禧也給他安排了兩個特別任務,一是讓他時刻注意和局準備,二是讓他把麾下的淮軍精銳派往前線作戰。

看慈禧的這個布局,她似乎要大幹一場。

下面一起來看一看中法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