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孫中山,康謊謊,袁大兵

初露頭角的孫中山

甲午戰爭慘敗,慈禧老佛爺的生日照過不誤,不過紫禁城內山呼萬歲的呼聲也沒能掩蓋住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

舉國激憤。

在這種歷史性的悲涼時刻,三個知識分子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

29歲的孫中山選擇了革命。

37歲的康有為選擇了變法。

42歲的張謇,那個當年與袁世凱在朝鮮共事的張謇選擇了實業。

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是救國!

甲午戰爭前夕,一名年輕人給李鴻章寫了一封《上李傅相書》,洋洋灑灑近八千言,開頭一段四平八穩,奉承完洋務運動總設計師李鴻章博學多才、日理萬機,又說在李鴻章的帶領下,親愛的祖國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取得了偉大成就,我們廣大群眾無不歡欣鼓舞等。套話完畢,進入正題。後面應該說寫得不錯,以拳拳愛國之心、流暢的文筆,說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

大家應該知道,這個年輕人就是前面介紹過的看完了《盛世危言》的孫中山。

這個孫中山可不是一般人,現如今,他的故鄉被命名為中山市,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中山路,且都是該市最中心、最繁華的大道之一。

不過需稍作提醒的是,孫中山終其一生從未自稱過“孫中山”,他的一切公私文件簽名都一律使用“孫文”。“中山”是後來逃亡日本所用化名“中山樵”中的兩個字。不過鑒於世人早已熟悉了孫中山這個名字,因此在本書中就姑且采用“孫中山”這三個字吧。

至於孫先生的故事,還是從一份档案講起。

姓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又稱孫中山

籍貫:廣東

自我評價:洪秀全第二

代表作:三民主義、同盟會、中國國民黨

成功秘訣:雖然偶爾被失望絆倒,但一直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

另類成就:超級旅行家。為了革命,不辭辛苦,一生四次橫渡太平洋、四次橫渡印度洋、六次橫渡大西洋、四次到美國、四次到英法、六次到越南、九次到新加坡、四次到馬來西亞、兩次到泰國、十五次到日本……總計行程達二十萬公裏,相當於繞地球五圈。

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貧寒,小小年紀就要下水捕魚捉蝦、上山砍柴放牛,家裏還有幾個生病的親屬,每日以淚洗面。這差不多也成定律了。恰好與孫中山先生的情況基本符合。

孫中山1866年出生於廣東翠亨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佃戶家庭,家境艱難,至少祖上近三代都是貧農。幼時跟著父親以捉魚捕蝦、打柴放牛為生。

等停下來不幹活的時候,孫中山就去村口聽當年參加過太平天國的老人吹牛皮,講自己當年是怎麽英勇地抗清,自己是怎麽跟著帶頭大哥洪秀全為窮苦人爭公平……聽著聽著,孫中山就把洪秀全當成了自己心中的偶像。

時間就這麽一天一天地過去了。

如果孫中山沒有一個叫孫眉的親哥哥,也許他以後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而已。

孫眉,一個聽起來有些女孩子氣的名字,其實是一個很堅強的男人,他年少時就遠涉重洋打工,去異鄉追尋新的希望,不想後來居然成功了,真的成了一名富豪。

在孫中山12歲那年,孫眉資助他去美國檀香山讀書,這次經歷改變了孫中山的一生。自命“洪秀全第二”的孫中山被美國的強大深深震撼了,看得多了,聽得多了,他也漸漸地萌生了一些想法。

他覺得美國的民主憲政很好,終有一天,他也要在中國實現民主憲政。另外,他對美國的鐵路之發達也是念念不忘,他堅信,只要在中國修上一定數量的鐵路,中國的經濟也會騰飛。

帶著這些拯救神州的想法,他在留美五年之後回到了廣州,隨後又去香港求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醫學院)讀書學醫。在香港期間,孫中山終於加入了傾心已久的基督教,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徒。

光陰荏苒,孫中山在香港一待就是十年。

漂泊在外的這些年固然孤單了點,可是孫中山也結交到了像陸皓東、鄭仕良、陳少白這樣的好友。幾名對現實不滿的憤怒青年時常一起煮酒論英雄,縱論天下時事。漸漸地,孫中山的思路和想法也變得越來越成熟,當然這幾個好友也成了孫中山最早的政治上的“同志”。

不過孫中山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搞暴力革命的,如果能用和平的手段達到目的,誰又願意跟自己的腦袋過不去呢?

1894年上半年,孫中山拜讀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書,發現書中的道理遠比自己在美國的所得深刻,於是就寫了那份前面講過的《上李傅相書》,可惜那份本科畢業論文沒有引起李中堂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