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十三章 郁悶之王蔣介石(第2/6頁)

長城抗戰失敗後,“千面將軍”馮玉祥站了出來,成立了一支私人武裝力量——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跟以漢奸(偽軍)為主力的日軍在多倫幹了一仗,結果讓全國人民大跌眼鏡——馮玉祥居然贏了!

可能大家以前對馮玉祥的印象不大好,但看到他堅定的抗日立場,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改變對他的看法,覺得馮玉祥也有值得佩服的一面。不錯,馮玉祥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甚至他的不斷倒戈讓人對其軍人操守都產生了懷疑。可就因為在民族大義面前,作為一個實力所剩無幾的地方軍閥,他敢於站出來抗爭,就可以面無愧色地告訴全世界——我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

但馮玉祥的單幹行為有違南京國民政府的“隱忍”政策,因此這支部隊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支持,沒有堅持多久便散夥了。這支抗日部隊的核心將領裏有一個叫吉鴻昌的人,沒錯,就是中原大戰中“詐降”蔣介石的那個吉鴻昌。不過吉鴻昌沒有死於日本人之手,而是被南京政府處死,就因為吉鴻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汪、蔣二人不能容忍的。

1934年,抗日的馮玉祥步履維艱之際,原本不抗日的張學良已從歐洲歸國。

此次長達九個月的歐洲之行,讓張學良收獲不少。他不僅成功戒掉了毒癮,還往思想革命的熔爐裏添了幾把猛火。

張大少這次去歐洲,招待他的人是意大利駐華公使齊亞諾。齊亞諾不僅是他的好哥們兒,還是意大利首相墨索裏尼的女婿。因此,張大少受到了意大利的官方禮遇和墨索裏尼的接見,很長面子。即便他後來多次去巴黎、倫敦、柏林“采風”,甚至還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但他都回到了意大利,回意大利靜心感受歐洲濃厚的備戰氛圍給他帶來的亡國危機感,潛心思考如何利用強大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解救中國。似乎連墨索裏尼都被張大少的學習態度感動了,在他臨回中國之際,給其頒發了榮譽獎章——意大利十字勛章。

回國後的張學良,面臨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如果熱河不丟的話,那麽張學良說話還會有些分量。畢竟熱河是華北的門戶,光看這一點,蔣老大還會給他些面子。結果熱河還是在東北軍手中丟了,到了這份上,他手下軍隊怎麽養,就要全看蔣介石的臉色。

話又說回來,剛開始,對於身體狀態好轉和思想被法西斯主義武裝過的張學良,蔣委員長還是抱有殷切期望的,先後給他安排了兩份十分重要的工作——鄂豫皖剿匪總司令、武昌行營主任,但殘酷的結果讓蔣委員長十分失望。

實際上,在歐洲經歷了法西斯的洗禮後,張學良已經在思想認識上,與老大蔣介石取得了高度一致:抗日,但“攘外必須安內”。他在和紅軍開戰之前,如此對參與“剿共”的東北軍做思想動員:在將可能“亡國滅種”的中國,其先決問題是“安內”,能安內,才能產生一個健全政府,有了健全統一政府,才能攘外,才能談到收復失地。而安內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消滅赤匪(畢萬聞《張學良文集》)……

但問題是,東北軍的戰鬥力遠跟不上老大張學良的思想“進步”幅度,在和紅軍的交手中一直被削。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只得重新給張學良安排一份工作——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蔣介石將張學良調到西北(陜西、甘肅一帶),是出於如下兩個原因。

原因一,制衡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和西北“馬家軍”。“馬家軍”是指馬步芳等人的回民武裝,他們趁中原大戰馮玉祥慘敗之機,接收了馮玉祥的部分地盤。蔣介石擔心楊虎城和馬家軍坐大,因此要找個人去制衡他們。這種挑撥軍閥內鬥的手段,蔣委員長向來拿手。

原因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剿匪”,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去對付實力看起來稍弱的西北蘇區,那裏有黃埔四期生劉志丹等人率領的西北紅軍。

蔣委員長自然不會把“剿匪”的希望全部放在張學良身上,他早就開始了親力親為。

楊永泰獻“剿匪”大計

1932年年中,蔣介石來到武漢,組織“鄂豫皖三省剿匪總部”,親自“圍剿”張國燾領導的鄂豫皖蘇區及紅四方面軍。

在武漢,蔣介石收到了一份不錯的禮物——一條事關“剿共”的錦囊妙計。這條妙計寫在一篇被後世稱作《政治“剿共”萬言書》的文章裏,文章的作者是其首席謀士楊永泰。

為便於大家理解這篇枯燥的《萬言書》,此處特將其內容轉化為一場情景對話。

話說楊永泰敏感地窺測到主公蔣委員長的心病——“剿共”不力之後,不眠不休,撓破腦袋,想出了一條驚天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