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宋軍制

但葉塵卻不這樣認為,甚至感覺理所當然。他在學會操弓射箭之後,便發現弓箭之術和他的強項狙擊手,根本就是殊途同歸,大同小異。瞄準發射之間,三點一線的道理都一樣,且不論是狙擊手的眼力,雙手穩定,還是強大的心理素質,以及更為精細的計算風向和風力大向等方法技巧,在射箭時同樣有用,而且好像比狙擊手更為有用。

相對弓箭術進步神速來說,葉塵戰刀術進步就相差太遠了。當然,與正常人相比,他的戰刀術已經進步很快。

另外,葉塵還發現一個問題,或者說一個身體變化,準確的說一個身體的良好變化。

他發現自己好像有著用不完的力氣,體力極為綿長,不間斷的訓練一天,都才微微見汗,有些氣喘而已。此外,他的力氣也有所提升,且好像每天都有所增強。這主要體現在他拉弓時輕易度和揮刀時所用力氣便能夠感受到。

出現這種變化,葉塵隱隱感覺與懷中天星玉佩有關,準確的說與二十多天前在永樂邊城那荒廟中,自己當時所經歷的那一場生不如死的痛苦有關。

但以葉塵如今見識和所掌握的信息資料,做出的判斷和推測也僅限於此。具體的原因和身體最終的變化會達到什麽程度,就不是他所能夠知道的。

……

……

葉塵在這些日子中,已經從王超、李虎等曹彬的親兵口中,了解到不少大宋以及大宋軍中情況。

再結合他本身對北宋歷史的了解,在腦海中已經大體清楚了北宋軍中情況。

據葉塵所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統一的封建政權後,吸取晚唐、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先是杯酒從容間,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但是趙匡胤感到這種禁軍軍事制度仍然是一塊能夠滋生野心家的土壤。所以他緊接著加強集權,削弱大將兵權,以文臣禦武事;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軍事制度發生巨大變化。

由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其下軍權由三個機構分任。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軍權及軍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率臣為禁軍出征或鎮戍是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地分屬三衙的禁軍,事畢皆撤銷。這比過去一人統領大軍,或兼領馬步軍那種手握重兵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變。

而且規定兵符出於樞密,且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這種體制對於消除中唐以來綿延兩百多年藩鎮割據的局面,確實起到了重大作用。

而在兵力的配置上,北宋軍制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在京城,侍衛親軍駐紮在各地。京城的人馬最為精強,各方鎮知道兵力不敵,不敢造反。這就是“強幹弱枝”。如果京城有變,在各地駐紮的禁軍聯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夠對付變亂。這樣就“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這就是“內外相維”。

並且,武臣俸祿之厚也是北宋俸祿制度的特點,葉塵記得歷史上曾經有個名叫張演的便說過:“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

而這也是如劉南這樣家中窮苦,又急需銀錢給老娘治病,又要贍養妻女的漢子,願意參加拼命的原因。

此外,武將達到一定級別,還可恩蔭妻子。

恩蔭,又稱“任子”、“門蔭”、“世賞”,是指朝廷根據官員職、階高低而授給其子孫或親屬以官銜或差遣的制度。

對於軍中編制,北宋軍隊由禁兵、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以禁兵為主體構成一種中央軍和地方軍、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其中,如曹彬所率領的禁軍,編制為廂、軍、營(指揮)、都四級。廂轄十軍,軍轄五營,營轄五都。每都一百人。各級統兵官分別為:廂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軍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馬軍稱軍使)、副部頭(馬軍稱副兵馬使)。指揮(營)是禁軍基本的建制單位,調動、屯戍和作戰,常以此計算兵力。

而廂軍屬地方軍。名為常備軍,實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構的雜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機關統管,總隸於侍衛馬罕司、侍衛步車司。主要任務是築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橋、運糧墾荒以及官員的侍衛、迎送等。一般無訓練、作戰任務。有步軍和馬軍兩個兵種,編制分軍、指揮、都三級,統兵官與禁軍同。

鄉兵也稱民兵。是按戶籍丁壯比例抽選或募集土人組成的地方民眾武裝。平時不脫離生產,農閑集結訓練。擔負修城、運糧、捕盜或協同禁軍守邊等任務。各地鄉兵名目很多,編制亦不統一,或按指揮、都,或按甲、隊,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編成,單從人數來說,是各軍種中人數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