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宋軍制(第2/2頁)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邊防軍。由關中、河東與如今黨項諸部接壤地區的羌人熟戶部族軍組成。諸部族首領被封軍職。率部族軍戍守邊境。其編制因族而異,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標、隊。此次大宋伐漢,其中便有一支部隊乃是當世較大的一股蕃兵府州折家蕃兵,由那頗為勇武的蕃將陳世雄統領。

後勤供應歸三司(宋朝最高財政機構),“三衙”、“樞密院”、“三司”又形成一個三足鼎力,三股力量互相牽制的局面。這樣互相牽制的結果,實際上把軍權都集中在了皇帝手裏,這是趙匡胤對軍事機構的最大改革。這樣一來就基本消除了武將發動兵變的可能性。皇帝則高居其上,利用三股力量互相之間的矛盾,操縱自如。

而對兵員的來源,趙匡胤采取的是募兵法,除了平時補充兵員外,遇有荒年災歲,更是大量募兵,以便把破產脫離土地的農民招募到軍隊中來,這樣既起到了救災目的,又防止發生叛亂。葉塵記得對此趙匡胤曾經給大文武大臣說過:“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兇年荒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葉塵是在後世是帶過兵的人,更是經歷了後世軍校科班的教育培訓,深知要想在軍中出人頭地,立下軍功,便首先要清楚軍中情況,然後在此基礎上,才能成事。這也是兵法中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的“知己”。

所以,對於了解大宋軍中各方面情況,葉塵極為重視,打聽起來也是不遺余力。

……

……

二十多日前,葉塵在永樂邊城外的荒廟中發生異變,然後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急沖而去之後,郭無為和司洛意聯手與玉道香大戰一場,因兩人之前中了毒,又有傷在身,最後不敵玉道香,拼死逃離,藏起來療傷驅毒。

在十多天後,二人傷勢恢復,再次聯手,共同激發各自手中玉佩,發現葉塵竟然身在大宋軍中,知道短時間內難以將天星玉佩弄到手。二人之間當場翻臉,展開廝殺,因兩人實力相當,又擔憂玉道香潛伏在附近,最後無果,各自離去,尋找進入大宋軍中的對策。

郭無為來到晉陽附近,無意中發現宋軍在汾河中大修水壩,以飛鳥傳書,請示過師傅張無夢之後,他想到了一個可自由進入大宋軍中找人的辦法。

他先是利用自己超絕身手,以及城內心腹的接應,於夜晚潛回到了晉陽城,對北漢國主謊稱自己親自出城打探消息,並將宋軍於汾河中搶修水壩,準備水淹晉陽城的事情告訴了北漢國主劉繼元,從而打消了無故失蹤,擅離職守之罪,又輕易做回了首輔宰相。

就在北漢朝堂、軍民上下大驚之後,開始準備抗洪之事時,郭無為開始了他的計劃。那就是當個內賊,幫助大宋攻下晉陽,從而在大宋謀取高官立足,然後想法找到葉塵。

實事上,太平教願意放棄北漢,除了是為了天星玉佩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太平教掌教張無夢和郭無為詳細分析對比了兩國實力,感到北漢前途暗淡,已經難以成事,亡國只是遲早之事,便想乘機在如日中天的大宋發展勢力,而郭無為若是能夠勸說劉繼元投降在宋,以宋帝趙匡胤以往做事習慣,郭無為便可在大宋謀得高位。

這些天,郭無為帶領自己黨羽一心鼓動北漢國主劉繼元向大宋投降,不料劉繼元深信契丹一定會發兵來救,堅決不降,朝中以劉繼業為守的武將也都主張堅守待救,郭無為無奈,只得慢慢再等機會,尋找對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