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鹿死誰手(第5/11頁)

可是正所謂強中更有強中手,你在地方上再厲害,上頭還有一個更厲害的袁世凱,蔡鍔也沒能逃過“削藩風暴”,袁世凱就像對付尹昌衡一樣,將他召到北平,削掉了他的權力。

同樣是處於逆境,尹昌衡的狂傲個性讓他吃盡苦頭。蔡鍔可比他機靈多了,進京後該服軟就服軟,袁世凱舉行的復辟帝制活動也一步不落地跟著參加,在逐漸消除老袁的戒心後,得以成功潛回雲南。

蔡鍔能夠發起“護國運動”,是捏住了袁世凱的軟肋。在中國,你盡可以做偽君子,把“大總統”的權限擴到比皇帝都大,但要想當真小人,在眾目睽睽之下登臨帝位,那後果就很嚴重了。

袁世凱當皇帝,其實不見得有做“總統”舒服,要知道,他的“大總統”可是終身總統,就算自己下來,還可以指定兒子接班。更何況,此“皇帝”並非彼皇帝,“登基”之前,連宮女太監甚至是跪拜這一套都被袁世凱給廢除了。

冒冒失失的結果,只是讓他成為眾矢之的,真不知道這老頭究竟圖什麽。袁世凱曾自比曹操,應該說,前半段差不離,可到後半段,他也就只配給人家提鞋了。

盡管如此,在護國運動之初,袁世凱其實並沒有把蔡鍔當一回事。道理很簡單,過去國民黨搞“二次革命”,尚能夠組織起南方數省的民軍相抗,論整體實力,要遠遠高於滇軍,可還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被北洋軍給幹翻了?

滇軍不足為慮,姓蔡的小子一定要現,就讓他現去吧。

事實上,蔡鍔面臨的困難,比袁世凱預計的還要糟。

他如今已不是名正言順的雲南都督,雲南都督換成了唐繼堯。唐都督曾是蔡鍔手下的一名管帶(營長),懾於蔡鍔的威望,不能不加入反袁行列,但始終對蔡鍔盯著防著,怕對方趁機把軍權全部攬過去,搶了自己的寶座。

滇軍有足足兩萬多人,唐繼堯肯交到蔡鍔手上的,才不過兩千一百多,而且全是“二等以下的兵,二等以下的軍械”。

袁世凱方面,先不論即將開來的北洋軍,就算是陳宦的部隊,數量上也非滇軍可比。不客氣地說,蔡鍔如今的境遇尚不及“癸醜討袁”時的熊克武,難怪老袁要對之不屑一顧了。

可是這次的蔡鍔超出了梟雄的框範,他將成為英雄。而英雄所要做的事,本非常人所能及,也是袁世凱這樣的“奸雄”所計算不到的。袁世凱曾經走過許多好棋,其中之一,就是於不動聲色中走馬換將,讓陳宦督川。

袁氏身邊親信眾多,尤其在他成為當紅炸子雞的時候,更是門庭若市。但你要讓他撿一個最信得過的,毫無疑問就是這個陳宦。

蔡鍔也被袁世凱賞識過,但是老袁說,蔡鍔固然是不錯,但不如陳宦。

並不是陳宦在軍政才能上要強過蔡鍔,此君真正厲害的其實還是拍馬奉迎和順風轉舵的功力,在這方面,他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個小袁世凱。

很多好事之人愛拿陳宦和蔡鍔比較,甚至有人還穿鑿附會地評論說,蔡鍔之所以要組織救國軍,就是要讓袁世凱知道他和陳宦之間,誰才是真正的賢者。

蔡鍔不是尹昌衡,他絕不會這麽意氣用事,但是現實賽場卻偏偏把他們兩人關到了一個籠子裏。

陳宦在四川,實際上等於控制著整個西南,他是蔡鍔起事後難以繞開的一大障礙,只要有陳宦在,滇軍可能連西南都走不出去。

陳宦入川後,對川軍進行了縮編,但川軍仍有兩師二旅,此外還有北洋軍的三個旅,兵力大大超過滇軍,雙方若是要真刀實槍地開練,強弱不言自明。

可要是置換一個戰場,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個戰場在現實中找尋不到,它存在於每個人心裏。對陳宦來說,趨利避害是基本人生法則,以致於每一步都要計算好,自己在這件事上能不能得利,有沒有好處。

這樣的人,很少會去冒險,他們的心理絕不像外表看起來那麽強悍。

蔡鍔瞅準了陳宦身上的薄弱之處,他要打的,是一場心理戰。

入滇的第一天,蔡鍔就給陳宦發去密電,斷言袁世凱必然失敗,要他站到反袁陣營這邊來。

接到電文後,陳宦笑了。

哥們,你就使著勁吹吧,北洋軍有多威猛,你那滇軍有多薄弱,簡直是不自量力,以卵擊石啊。

陳宦復電蔡鍔,大義凜然,嚴詞責備,儼然是袁世凱身邊死不改悔的忠臣一個。他隨即又調兵遣將,將駐瀘州的川軍劉存厚師派去前線堵截滇軍。

就在這時候,陳宦發現情況不對勁,不管怎麽催,劉存厚就是遲遲不動彈。

蔡鍔的攻心戰可不只對他陳宦一個人,川軍將領個個點名,劉存厚當然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