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張同志的奮鬥史(第4/5頁)

忽悠完軍人,馬上又忽悠政客。老張隨後又主動拜訪了日本駐奉天總領事,表達的意思也差不多,只是更加聲情並茂一點。

不過,老張的熱情起初並沒有打動這些日本軍政要員的心。道理很簡單,那時候上門來拍馬屁搞投機的人太多了,都排著隊拎著煙酒來的,比張作霖更大的官也沒少見。

老張走後,他們只是從鼻子裏哼了一聲:又一個投巧取巧的。隨手便把老張的名片扔進了字紙簍。

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等到發現宗社黨也不行了,日本人終於意識到張作霖還是有幾把刷子的,於是逐漸達成了共識:要扶就得扶這樣的實力派。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日”是很明白這個道理的,他們很為從前漠視這位主動送上門來的“親日派”感到悔恨,一咬後槽牙,便開始下血本了。

部隊好不好,武器很重要。鑒於中國連年戰亂不休,為了避免戰火越燃越旺,危害到各自的在華利益,當時列強都有約定:你甭管幫哪家,一個原則,不能賣武器給中國。

當然了,約定歸約定,私下裏怎麽幹那是另外一碼子事。

日本在奉軍“整軍經武”的第一年就賣給張作霖一百萬軍火。第二年,運至東北的軍火數整整翻了三倍,達到三百多萬。由於張作霖不能直接從歐美進口武器,日本還搞了一個代購,先自己從意大利購槍購炮,然後再轉賣給奉軍。

這麽個倒騰法,已經不是光打打擦邊球的事情了,大家都不是傻子,哪裏會一點都看不出來。閑話一多,日本人覺得老是這樣偷偷摸摸的終非長久之計,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麽著吧,我投資,給你蓋兵工廠。

東北兵工廠的主要機器設備和工程師全部都來自於日本。那時除了清末張之洞搞的漢陽兵工廠,整個中國還沒幾座像樣的兵工廠,無論哪門哪派,其武器大多需要依賴於進口。與他們相比,奉軍頓時優勢立顯。

除了武器,還在奉軍中派駐軍事顧問。

“老日”對內發出了要打工就給奉軍打工的號召,前前後後介紹了一大幫子人去給老張做軍事顧問。當然這些家夥本身就居心叵測,業余時間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奉軍中刺探軍情,物色和培養親日軍官。

不過,就軍事素質而論,日本顧問們倒也不是白給的,後來赫赫有名的“關東群雄”,比如本莊繁(後任關東軍司令)、板垣征四郎(後任關東軍參謀長)都曾在奉軍中擔任顧問。

這些人大多是日本陸軍大學的高才生,人人在軍事指揮上都不是吃閑飯的,遇到緊急情況時,控制不住表現欲,經常想上去表現一下。遇到這種情況,本著“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原則,老張也樂得讓這些“高級打工仔”上去賣點力氣,替他擋上一把。

比如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被直軍追得無路可逃,眼看連家都回不去了。本莊繁跑出來,請求代為指揮。這位未來的關東軍司令還真不是蓋的,一下子就把直軍擋住了,奉軍殘部才得以順利撤出關內。

甚至有時看到作為“自己人”的老張在打架時吃了虧,“老日”連板凳都坐不住,不顧觀眾不得進入場內的規定,擼起袖子就上陣了,在眾目睽睽之下,愣是把老張的十一人足球隊變成了十二人。

典型事件是阻止郭松齡叛亂。

郭松齡,長得人高馬大,人稱“郭鬼子”,其部向來為奉軍中之精銳。小郭為人恃才傲物,既看不起老派(跟老張出生入死、兩肋插刀混出來的那些哥們兒),也瞧不上同為新派的“士官系”(大多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就連對自己的老板張作霖,也經常當面耍態度,給臉子。

他對老張的看法,除了認為他偏袒老派和“士官系”外,還不滿意他“熱心內戰、對日本妥協退讓”。

面對這樣一個憤青,老張也不勝其煩,索性讓他出國考察去了。

考察回來,小郭匯報學習成果,第一項就是要把老張趕下台。

起先,他和老憤青馮玉祥約好,老少憤青準備一道手拉手找“賣國賊”老張算賬。沒想到老馮沒幾下就敗了。開弓沒有回頭箭,小郭牙一咬,腳一跺,點起三軍人馬,直奔老張在奉天的窩而來。

當時奉天空虛,拱衛部隊猝不及防,被小郭揍得鼻青臉腫。老張精明一輩子,這回栽在了自己人手上,急得差點兒精神失常,慌亂中,連下野電文都預先起草好了。虧得張作相、吳俊升這幫老弟兄拼死護主,加上郭軍自己內部開始鬧不團結,才最終得以轉危為安。

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曾指派關東軍赴援,並調動重炮部隊阻止郭軍進攻,算是在關鍵時候救了老張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