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決戰上海灘(第4/10頁)

半江瑟瑟半江紅,用來形容這幫倒黴蛋的下場再恰當不過。

時任十九路軍參謀長的趙一肩事後巡視蘊藻浜戰場時,稱“倭寇之屍,有如山積,河水為紅”——岸上的日本兵屍體已經堆成了小山,而河水也變成了紅色。

此情此景,令這位見慣刀光劍影的將軍也生出了“慘不忍睹”的感慨。

當然說的是下元和他引以為傲的九州子弟兵。

陸軍長老

 

十九路軍在蘊藻浜一役中雖然也付出了重大犧牲,但在野戰中能轉危為安,擊退日本成建制陸軍,對於部隊士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同一天,千呼萬喚的金澤第九師團終於登陸上海。

本來按預定計劃沒這麽快,是師團長植田在接到下元的急電後,命令所乘船艦加快速度才心急火燎趕過來的。

這邊剛癱倒在地,那邊人就到了,接力配合得倒還算默契,可是已經晚了那麽一點。

在蘊藻浜“意外”遭到重創後,久留米旅團已經一蹶不振,失去了單獨作戰的能力。

不管野村多麽冤枉,既然敗了,板子就還得打在他屁股上。

陸軍可不會說它的久留米旅團是不聽招呼才吃敗仗的。責任還在海軍,這幫人根本就不會打仗,自己打不贏,給他部隊指揮吧,卻把我們給的那一份也搭進去了。

海軍的存在,真是帝國軍人的恥辱。

聽說上海那邊又敗了,軍令部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了下去,這回連他們也沒了自信:是不是我們海軍真的陸戰不行?不會吧……

打仗可不是請客吃飯,參謀本部一點沒客氣的,連思想工作也不做,就立即宣布走馬換將,任命植田為日軍的第三任主帥。

植田和下元同為陸大畢業生,但植田比下元要高上兩屆,算是他的師兄。此人在軍隊裏向有“陸軍長老”之稱,趾高氣揚的,比較會擺譜。他引以為傲的業績,便是參加過一戰,作為隨軍參謀,到西伯利亞打過仗。

這位老兄走馬上任後,先威風八面地到陣地視察了一番。

當眾秀了一把後,他讓人分別給十九路軍和上海市政府送去了“哀的美敦書”(即最後通牒)。

內容是要求十九路軍撤出原防線,並且必須離租界邊境有四十裏距離。如果不幹,就要亂來了。

植田還“通情達理”地留了兩天時間給十九路軍,以便他們早點“自行撤走”。

蔡廷鍇哼了一聲,將通牒拿給總指揮蔣光鼐看,問他怎麽答復。

蔣光鼐都懶得給植田寫回信,說就用我們的迫擊炮給這位牛哄哄的陸軍中將送個信吧。

十九路軍可不是嚇大的,你盡管放馬過來。

站在植田的角度,能這麽鼻孔朝天地講話,倒也不全是做給對手看的。

那是相當有底氣(盲目不盲目先不去說它)。

金澤師團戰史悠久,早在日俄戰爭時就參加過旅順口戰役。加上原有的久留米旅團和海軍陸戰隊,日軍總兵力已接近兩萬。

植田認為,這麽多人馬投入上海戰場應該綽綽有余。

然而,十九路軍能做到寸步不讓,同樣是因為腰杆很硬。

重新上台掌握軍權的蔣介石派來了預備隊。

當時南京政府已遷都洛陽,原先代替十九路軍拱衛首府的近衛部隊就可以抽出來了。這就是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可稱為“兩師一總隊”,共計三萬多人。

2月14日,在得知金澤師團已經登陸後,作為總預備隊的“兩師一總隊”合編成第五軍,由張治中任軍長,開赴上海戰場,正式統歸蔣光鼐一體指揮(實際仍由蔡廷鍇負總責)。

無論資歷,還是級別,張治中都不在蔣、蔡之下,而第五軍作為中央軍的絕對精銳,似乎也不應該歸第十九路軍統轄。

看上去,這是一個有些讓人費解的安排,卻稱得上是蔣介石的得意之筆。

因為直到此時,他仍然認為,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能冒跟日本全面開戰的風險。

對上海戰場,增援一定要增援,而且要把中央軍的主力派上場,但這個秘密不能讓外界知道。

十九路軍作戰,你可以把它解釋成為廣東部隊和日軍的沖突,這個事情它就大不起來,也不可能擴大為中日間的全面戰爭。可要是中央軍明著參與進去,那性質和後果就大不相同了。

我們現在看這個理由好像很牽強,那時候卻連日本人都深信不疑。因為在他們眼裏,中國一盤散沙,中央歸中央,地方歸地方,是可以不摻和到一塊兒去的。

第五軍歸十九路軍指揮,既能增強防守實力,又可以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上,在實際作戰當中,張治中和他的第五軍都擁有相當的軍事自主權,對於這種特殊的上下級指揮關系,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是不點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