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臂大合圍(第4/4頁)

其實,打死多少鬼子和繳獲多少坦克大炮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在精神的天平上,中日一勝一敗。

在此之前,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從無敗退一說,而在台兒莊戰場,從張自忠的兩次臨沂大捷,到最後的鐵臂大合圍,磯谷和板垣這兩個在日本軍界號稱最牛的牛人,都先後嘗到了敗退的滋味。

我們可能在書上多次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句話最早就起源於台兒莊戰役,在日本戰史中,曾明確承認,自此之後,“大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日本人也嘗到了失敗的苦果。

在徐州的將帥們個個欣喜不已。

李宗仁到台兒莊後,還沒忘記在火車站站牌旁邊擺一個瀟灑哥的造型,然後讓記者幫他拍下了那張著名的照片。

在老一代戰將中,老李確實好好地給自己爭了把臉,證明了“廉頗雖老,更復能戰”。

蔣介石接到戰報,上面寫著殲敵一萬,他大筆一揮,變成了“殲敵三萬余眾”。

終於打贏一仗了,能吹就吹點吧。

西南後方為此還出現了一個看似奇怪的“倒流”現象。

南京淪陷後,後方機關陸續遷移至重慶,無論是人員還是物資,都是沿江逆流而上,往下遊去的船只很少,就是有,也只是為沿岸要隘載運一些糧草或燃料,有時甚至是空船。

等到台兒莊勝利的消息傳來,輿論開始認為武漢是可以守住的,中國沒準還能“速勝”哩,於是許多在重慶無法安頓的人們又紛紛乘船返回武漢。

台兒莊大捷後的某天晚上,蔣介石帶著幾個隨從副官,在孫連仲的陪同下,微服潛行,來到位於台兒莊的池峰城指揮所,對前線將士進行慰問。

唐人詩雲,“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在這個夜晚,盡管戰爭的硝煙仍在四處彌漫,但大家的精神頭都格外地好。

在1938年的春天,台兒莊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曾溫暖了無數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