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站了

可是事情到了這一步,就算你想把腦袋藏被窩裏也不可能了。丟失南昌,不光是失去了一個省會,也不光是失去了一個空軍基地,它還導致了原本連成一線的第九和第三戰區被分割開來,消息一經公布,便引得輿論大嘩。蔣介石大為光火,除將羅卓英予以撤職外,還責令薛嶽組織第九戰區進行反攻,務期收復南昌。

棄城容易,要想再奪回來可就比登天還難了。自“七七事變”以來,還從來沒有哪一座被日軍占領的城市是可以靠真刀真槍再奪回來的,無論大小。盡管較之中日開戰前,日軍的戰鬥力和作戰意志已降低不少,盡管第十一軍負責防守南昌的,依舊只是第一〇一和第一〇六師團這兩個“弱弱師團”,可是中國軍隊實際仍無足夠能力進行反攻,尤其是攻堅。

要知道,南昌並不是萬家嶺,這裏不會給你提供秋風掃落葉的機會和環境。

薛嶽當然也不是不清楚,但他這一回已經不敢再跟蔣介石對著幹了,說到底,能夠把腰挺起來,那都得有資本,如今仗打成這個熊樣,沒連帶處分你已經夠給面子了,還敢再犟嘴?

攻打南昌這樣的大城市,必須有特種部隊的支持,否則人再多也沒用,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薛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將第一、第九兩大戰區的所有炮兵部隊都集中起來,像岡村做過的那樣,對日軍的南昌防線進行摧毀式打擊。

可是他面臨著岡村不可能碰到的難題,那就是自武漢、南昌相繼失守後,長江以南幾乎成了日本航空隊的天下,這意味著中國炮兵部隊就算能組織成一個集團,也得不到空軍的保護,反而正好給日軍轟炸機提供一網打盡的機會。

就那麽一點炮兵,假如就此被消滅,以後兩個戰區就都不要混了,所以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

這時有幕僚出了個主意,說不妨派人滲入日軍在南昌的“維持會”,找機會先一步進入南昌據點作為內應,之後裏應外合,用奇襲甚至強襲的方式奪取。

當然是個類似於“平原遊擊隊”那樣的好主意,很節省工本,也非常智慧,可是你得想想,南昌裏外有大大小小很多據點,你都能進得去?

況且這也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準備的事,起碼先得取得據點日軍的信任吧,那豈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到時沒準連黃花菜都涼了。

對於薛嶽來說,他還有一個最大的顧慮:萬一奪南昌不成,日軍正好攻過來,反而把原陣地都給丟了,那就真是得不到利還要虧老本了。

因此在否定前兩個方案後,他擬訂了第三個方案。

這個方案叫做保平爭勝,即不把第九戰區的所有兵力都用於反攻南昌,而是一拆兩半,一半用來守住原陣地,另一半用於反攻南昌,通俗點來說,就是雞蛋放兩個筐,即使其中一個筐砸了,晚上還有炒雞蛋可吃。

南昌失守,薛嶽是吃了岡村機械化閃擊的虧,這次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對岡村來了個閃擊,當然只能是純步兵的閃擊。

4月22日,第九戰區率先對南昌發起反攻。

日軍在第一線的據點有大有小。薛嶽對大據點圍而不攻,只留下小部隊用於監視,大部隊則從縫隙中鉆過去,專拔小據點。

由於薛嶽采用了閃擊和乘隙而入的戰術,所以很快就擊破了第一〇六師團組織的第一防禦線,順利進入南昌外圍。

與薛嶽相比,他的同學上官雲相卻一上來就遇到了困境。

上官雲相,山東商河縣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時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

薛嶽、葉挺、上官雲相,再加上粵軍戰將吳奇偉、李漢魂、鄧龍光、葉肇,甚至於郝夢齡、顧祝同,這些人全都是保定第六期的學生。一期能出這麽多人才,絕對是大豐收了,也可以稱之為“榮耀的第六期”。

打了一輩子仗,上官雲相能夠讓人記住的,卻是皖南事變。當時他的圍攻兵力雖多出老同學葉挺好幾倍,但並不是其基本部隊,皆為臨時統屬,用他的話來說,是“七拼八湊”而成,在這種情況下,猶能夠打敗新四軍主力,若僅就軍事而論,還是不賴的。

如果用一個字來評價薛、葉、上官作戰的特點,薛嶽是“智”,葉挺是“勇”,上官則是“狠”,戰場之上絕無菩薩心腸。

可是人光狠沒有用,很多時候還要靠天時地利人和,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得有運氣。比如在皖南事變中,一連下了好幾場雨,給葉挺突圍造成了很大困難,相反當然是幫了進攻者大忙。

在南昌反攻戰中,上官雲相的運氣卻比他的另一個同學薛嶽要差得多。

薛嶽閃擊,打了對手一個冷不防,他則因三戰區進攻計劃本身靠後,乃至於發起反攻時日軍已作好了準備。